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教学

2012-12-28

可见,在英美文学课堂中渗透相关的中国文化因素是完全可行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学习者,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同时还要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引导学生联想。总之,只要认真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新思路,通过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必定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相应的中国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1.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需要。在一次《英美文学》试题里,笔者出了一道题目:用英文写出至少五个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应的日期,分值为7分。统计显示,在206个学生中,该题得0—3分的共152人,占总人数的73%;4—5分的人数为46人,占22%;得5—7分的共9,占5%。平均分仅为2.71分。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一类!可见,很多学生在花费多年心血学习英语无甚起色的同时渐渐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亦淡而远之,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必须不失时机地将中国文化因素穿插其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虽然有失偏颇,但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持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西方文学不仅是西方人心灵的历史,且同样是我们灵魂的历史,但它毕竟主要从属于西方,主要是为西方的统治和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英语热”,必须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增强国民主体性的紧迫感。

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关于一伙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的记录。椐记载,最开始时,这些教徒是先到达荷兰并准备在该国定居的。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语言荷兰化和传统的荷兰化,他们才再次跋涉、历尽艰辛逃到美洲的。还有,在熔炉美国缩影之称的纽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由于担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年之后会完全“美国化”,于是,意大利人建立起意大利人区,爱尔兰人组成爱尔兰人帮,日本人组成日本人社区,中国人联合起来组成自己的华人圈。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他们在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相反,他们是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人多元文化。因为这既可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又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多元文化,毋庸置疑是正确的。当前,源远流长的欧洲传统和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有被美国化的危险。众所周知,美国文化和美国意识一直有着深深的欧洲烙印。可以说没有欧洲文化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文化。但是,随着美国的日益兴盛和强大,它已返宾为主成为影响欧洲文化的主角。因此,欧洲诸国正面临丧失传统文化特色的危机,对此各国已经十分警惕。文化侵略之风愈演愈烈,各国传统和文化之间的冲击现象日益凸显。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笔者以为:如不增强主体意识,不加强传统和文化的保护,必有“不灭其国,其文化自然灭之。”现象出现。

三、结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全体人民凝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团结,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增强国民主体性的紧迫性,从而将中国文化因素寓于英美文学教学中。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