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立象尽意与汉字的字形试析

编辑:

2015-10-21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是以物象之形记录文字。用象形的方法所造的字一般是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水等。除以象形为造字方法外,汉字又有其他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而这些造字方法也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或拼合,或减省,或增加象征性符号而成。指事就是在象之“形”上加指事符号,这个指事符号的意义存在是以“形”的整体所指为前提。《说文》释“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就是在“象人形”之“大”上加指事符号而成的。又会意,一般由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而成。《说文》释“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再说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声符虽表音,但声符本身原来也是象形符号或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的符号。如“茱”,《说文》释为:“茱萸,?属。从艹朱声。”声符“朱”又为指事字。正因为汉字没有脱离象形特点,立汉字之象以尽意,所以汉字始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符号性

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义脱离意义上的联系,按规定关系重新组合,从而使字成为词在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象形字与词义的密合度减弱。有的词有形可象,而有的词则无形可象,或即使有形可象也不容易让人辨认,如“气”,《说文》云:“云气也,象形。”甲骨文作“薄”,罗振玉释此字云:“与三有别,彼三划等长,此中划特短。”后金文为与“三”区分,特将上一横变弯。其二,象形字的表音化,主要表现在本义基本不用而假借义通行和作为形声字的声符。如“我”,甲骨文作“捃”,本义为兵器,但西周时就已假借为第一人称使用,《易?观卦》有“观我生”,到东汉时期,“我”的本义已少有人知晓。此外,“我”还作为声符组成形声字,如“饿”“鹅”等。其三,字形本身的发展。汉字按“简易律”和“区别律”的方向发展。“简易律”导至汉字的简化,而“区别律”则常常导至汉字的繁化。汉字遵从简易律对图像进行的改造,既包括汉字字形在历时上的演变,由篆到隶,隶到楷,再到行;又包括汉字字形在共时上的变化,如“集”古作“?”,《说文》释为“群鸟在木上。”汉字的区别律则要求字形的明确,在原来象形字基础上增加区别部件或区别符号。如“溢”乃“益”之后起字,“益”甲骨文作“?”“?”等形,罗振玉释“象皿水溢出之状”,后“益”表“增加”义,则加水旁以“溢”表“水满”义。既然立了汉字之象,那么基于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汉字必然会朝着符号性的方向发展。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立象尽意与汉字的字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论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浅析性别在语言文字差异论文 

标签:文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