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三国演义》的启示——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

2013-01-17

古人的亡灵何以竟会得到今人的青睐,就更深刻的原因来看,乃是因为其深层精神的相通性。用高科技的现代媒介来演绎古人的生活、传达古人的精神风貌,这本身就是颇可玩味的现象。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近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发动的数番强大攻击实际上也仅仅毁掉了它的皮毛而已,情况似乎是,越是具有惰性,越是落后的东西,就越是难以摧毁。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东西依然很多——这正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现实基础,也是人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精神的现实基础。例如“清官”,这原本是古代百姓千百年中在想象中自我安慰、维持心理平衡的文化符号,也是统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但是在今天的历史剧中这个文化符号依然占据很大份额,依然满足着人们的当下精神需求,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又如所谓“知遇之恩”本是古代选士、任官制度的产物,其基本精神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今日的历史剧中却依然作为正面价值被阐扬,而且还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也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现象,再如“英明君主”也是早应该遭到摒弃的文学想象,但在时下的历史剧中,依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也许是应该遭到否定的,但是从现实的审美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也还有其积极价值。

其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尽管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现象,但就其主流而言,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无疑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的时期,从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层面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层面,西方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认同意识都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更是如此。历史题材作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这可以使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增强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能够唤起人们自觉的民族认同意识正是这类作品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存在之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近年来那些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都包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也包含清醒地历史反思意识,有的还相当深刻。历史具有延续性,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现。透过历史题材的作品,人们会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不是所谓“借古喻今”,而是提供前车之鉴。

当然,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为批评者所诟病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是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硬伤”。由于作者或编导者历史知识有限,再加上敬业精神不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硬伤”就在所难免了。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看,此类作品中的“硬伤”可以说俯拾皆是。

二是价值观问题。在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价值取向方面问题,有的作者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演绎历史故事,例如过于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对某些早应该抛弃的陈腐观念持认同态度等等、有的则片面追求“翻案”效果,无视历史自身对人和事所作出的评价。

三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历史是极为复杂的,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为了追求所谓艺术性,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从而构成文学叙事的戏剧效果。例如许多作品都把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归结为个人的情感或心理原因,这就遮蔽了实际上的复杂性,很容易培养起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观。

其他问题还很多,诸如爱情情节的泛滥、过于追求传奇性,甚至有的带有宿命论倾向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为广大接受者所喜闻乐见,但是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从《三国演义》看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

所谓“边界”是指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差距的限度。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也是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因此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文学叙事与其主要依据的《三国志》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至少可以为我们把握这个“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首先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价值观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