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郭店《老子乙》的“清静”与天下大治

2013-01-17

郭店《老子乙》“言道家之用”提出“清静”这一原则,与今本《老子》有关“清静”的表述有别。其一,所处的结构位置不同:郭店《老子乙》第14简“若屈”之后,有一分章号,“大成若缺……大直若屈”自成一章;“……清静为天下定”与“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 合为一章。今本《老子》“大成若缺……大直若屈”与“……清静为天下定”合为第四十五章(王弼本)。其二,所使用的语词有异:郭店《老子乙》为“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为“清静为天下正”。因此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任継愈《老子新译》将“清静为天下正”译为“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指出“老子(按:战国老子后学)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另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1]P157郭店《老子乙》所表达的是春秋道家的观点,所提出的“清静”(清廉恬淡)原则,是积极进取的,没有“在政治上不要有为”的意思,而是希望不仅个人实行清静这一原则,而且一家、一乡、一邦以至天下都实行这一原则,从而克服贪欲,使天下得到安定。

二、郭店《老子乙》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

“清静为天下定”,是郭店《老子乙》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面对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取得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胜利之后的社会现实,春秋道家认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是无限膨胀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在权利再分配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贪婪,影响着整个社会。

春秋前期,在诸侯争霸中,各诸侯国公室攫取了大量财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春秋中叶以后,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的“私家”势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占有了比公室更多的财富,公室在诸侯国内的统治力量逐步削弱,卿大夫的“私家”势力成为新贵族,他们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内夺权,贪婪地聚敛财富。在鲁国,公元前562年,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以扩充军队为名,瓜分了公室的财富。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又以扩充军队为名,把从公室分得的土地分成四份,季孙氏独得两份,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得一份。在晋国,公元前560年以后,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已失去统治力量,赵氏、韩氏、魏氏等,乘机登上政治舞台,后来陆续吞并其他贵族,瓜分其土地,甚至将其“降为皂隶”。这些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与奴隶主贵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楚国,楚灵王十分热心霸政、肆意掠夺小国,是一个贪婪、狂妄、昏瞶的君王。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章华之宫”又名章华台,台基十五丈见方,台高十丈,砌以石郭,分为三层。台上有楼阁,龙飞凤舞,金碧辉煌。台内藏有数千细腰美女。[2] “章华之宫”时称天下第一大宫殿,是楚灵王炫耀王室的富豪、追求奢侈的个人享受的见证。为了修建章华台,楚灵王大兴土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严重影响楚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老百姓疲惫不堪。楚平王是楚灵王幼弟,他仿效灵王发动政变,杀死了灵王的两个儿子,逼死了两位王兄,登上了王位。楚平王篡夺政权后,继续推行霸政,并重用奸侫小人费无极。《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费无极为(太子建)少师,无宠焉。”费无极为了使楚平王疏远太子建,于是精心策划了一个愚弄楚平王“夺媳杀子”的诡计。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太子建奔宋,继又奔郑。楚平王杀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尚弟员奔吴。伍员(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决心借兵伐楚,生啖平王之肉,刀劈无极之尸。楚平王“夺媳杀子”,违背天理人伦,自食天咎,然而却给楚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与蔡、唐联合攻楚,破郢都,昭王逃入云梦泽中,后奔随。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再度攻楚,败其舟师,楚惧,迁都于鄀。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昭王救陈死于军中,楚惠王继位,迁都鄢。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五十多年来楚王的贪婪和昏瞶,使楚国人民饱经世乱之苦。

楚灵王的疯狂掠夺,历代楚王的贪婪和昏瞶,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这一切使春秋道家深刻认识到贪欲对社会的危害,各诸侯国的奴隶主贵族以及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贪欲,是影响天下大治主要因素。贪欲是人异化的突出表现。因为贪欲,那些新老贵族们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操守和德行,掌权的奴隶主贵族楚灵王们是如此,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新贵族季孙氏们也是如此。因为贪欲,那些在新老贵族统治下的人,他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他们之中,有的甘心情愿一辈子做奴才;有的奸邪谄媚、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像费无极一样祸害人民。不管是那些新老贵族们,还是那些在新老贵族统治下的奴才们,他们心中只有权势、只有利禄,“唯与呵”、“美与恶”唯权势是从,权势者认为“是”就是“是”,认为“非”就是“非”,认为“美”就是“美”,认为“恶”就是“恶”。

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现实,应如何使天下大治?郭店《老子乙》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希望因贪欲而异化的人,能复归人之本性;统治者能以“道”修身,以清廉恬淡自守,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三、郭店《老子乙》主张为道者以“清静”大治天下

郭店《老子乙》“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是以反对贪欲为核心内容的,反对贪欲是“破”,有“破”还得有“立”。如何“立”?老莱子提出了“积德”、“无忧”、“无身”、“清静”四项的主张。这是以道修身的四个层次,也是为道者大治天下的四种精神境界。“清静”为最高境界。

郭店《老子乙》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备]。是以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治人事天”是春秋道家积极入世、大治天下的哲学概括。“早备”,《字汇·日部》:“早,先也。”《说文》:“备,慎也。”“积德”,《广雅·释诂三》:“德,得也。”《说文》:“得,行有所得也。”郭店《老子乙》以农夫治田务(啬)为譬,指出大治天下的第一要务(“早备”)就是要积累行之所得(“积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曰:“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有得”乃得之于天的“天德”也。“积德”, 就是要积累得之于天的“天德”, 使之具有柔弱冲和之德。“积德”乃大治天下的第一要务。具有柔弱冲和之德是以道修身的第一个层次。

郭店《老子乙》曰:“绝学亡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学”,通“教”,教化。《集韵·效韵》:“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亡”,通“无”,“无忧”,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绝教”,绝弃上对下的教化,而使其顺应自然。因为有教化就有尊卑,有尊卑就有唯权势是从的“唯与呵”,就有权势者的“美与恶”。只有绝弃上对下的教化,才能达到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境界。“绝教”乃大治天下的第二要务。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是以道修身的第二个层次。

郭店《老子乙》曰:“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宠辱”,宠,用为以动;辱,作“宠”的宾语。世人不知辱之为辱,反以辱为宠。“贵”,重视。“患”,忧虑。“大患”,极度的忧虑。所忧虑者,乃恩宠之得失也。“贵大患”,犹重视恩宠之得失,乃患得患失之义。“身”,自身。“有身”,有自身。有自身,则必私其身,私其身则有欲。“有身”,乃有私己之心之义。“亡”,通“无”,“无身”,无私己之心。克服私己之心乃大治天下的第三要务。无私己之心是以道修身的第三个层次。

郭店《老子乙》曰:“燥胜凔,清胜热,清静为天下定。”“清静为天下定”,清廉恬淡能克服贪欲使天下安定。“清静为天下定”乃大治天下的最高目标。“清静”是以道修身的最高层次。要达到“清静为天下定”这一最高目标,统治者必须首先能以“道”修身,以清廉恬淡自守,多积累行之所得,使自己具有柔弱冲和之德;绝弃上对下的教化,使自己达到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境界;克服私己之心,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正为“民之父母”。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无法真正接受郭店《老子乙》“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春秋晚期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没有接受,秦皇、汉武没有接受,唐宗、宋祖没有接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康熙大帝也没有接受。然而“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却在老百姓的身上扎下了根,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思想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清官们无不以清廉恬淡为修身治国之要,写下了无数美好的历史篇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虽然都无法真正接受“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但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反对贪欲为核心内容的“反腐倡廉”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湖北省考古学会.楚章华台学术讨论论文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