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2013-01-15

“大全”、“太清”、“太虚”等道家特色的词语,都见于《庄子》外、杂篇,《太一生水》的“太一”也见于外、杂的《徐无鬼》、《列御宼》、《天下》等篇。按庄子的活动年代,主要在楚威王、怀王时期,《先秦诸子系年》估计其生卒年为公元前365—前290年[⑥]。《庄子》外、杂一般认为庄子后学的作品,与之在词语上近似的《恒先》的著作时间也不会太早,推想为战国中、晚期之间,公元前300年左右或甚至更迟一些,应该是恰当的。

“恒先”即大全、太清、太虚,也就是道家的道。“恒先无有”,如何演变成万有,这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

简文说:“自厌不自忍,或作”,“厌”意为足,“忍”读作“牣”,训为满。道本无有自足,但不自满,于是有所生,出现了“或”。

“或”是什么?需要先把《恒先》首章后半通读一下,才能明白。

简文云:“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 .。”“气”与“有”对称,气无形体,有是物质。“始”与“ (往)”也对称,“ ”读为“ ”,《广雅·释诂》云“归也”,故始是开端, 是终结。

需加说明的,是简文原作“有始焉有 者未有天地”,这里“ ”下脱去一重文号。“有始焉有”下断句,另以“ (往)者未有天地”起下一章。“往者”意思是过去,古书常见[⑦]。

由“恒先”而有“或”,有气,有有,有始,有往,这一序列当对照《淮南子·天文》所说: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始)。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在《天文》篇中,道始于虚霩即无,相当《恒先》的“无有”,而在虚霩和气之间是“宇宙”,在“恒先无有”与“气”之间是“或”。不难看出,“或”和“宇宙”彼此相当。在道家学说中,它们是类似的概念。《恒先》后面也讲到“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更印证其在宇宙论上同《天文》的相近。

“或”应读作“域”,这个词其实也是从《老子》来的。《老子》二十五章云: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