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上博简《容成氏》九州柬释

2013-01-14

叙字下从口,当是战国文字的饰笔或繁化[6] (第197页)。《说文》:“叙,次第也。”古字通“序”。[7] (第836页)《尔雅·释言》:“豫,叙也。”《春秋元命包》:“豫之为言,序也。”[17] (第641页)是简文叙州即豫州。叙州对应的伊、洛、瀍、涧四水,在传世文献中亦属豫州,《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职方》豫州:“其川荥、雒”。《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四水之中,洛水最长,伊水其次,涧、瀍是在洛阳附近流入洛水的二条小河,瀍水全长不过七十里。《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可见二水入洛处相距不远。伊水出河南卢氏县,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东至偃师注入洛,全长四百五十里。洛水会合三水,总体流向是东偏北流,在巩县东北入黄河。简文说“东注入河”,大的方向是不错的。按豫州之“洛”,《禹贡》、《史记》作“洛”,《职方》、《汉书》作“雒”。《说文》水部“洛”字条下段玉裁《注》,以为雍州之洛水作“洛”,豫州之洛水当作“雒”。今本豫州洛水作“洛”,系曹魏时所改。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念孙说,亦以为豫州之“洛”当作“雒”,“雒”改为“洛”,系唐人卫包所为。但简文正作“洛”,可知战国时既已如此,段、王之说不确。

虘州

“虘”字下从又。虘州所对应的泾、渭二水在传世文献中属雍州,泾水发源今甘肃平凉县西崆峒山,东南流经陕西高陵县南入渭水。渭水发源甘肃省渭源县,东流至陕西华阴县东北入黄河。泾、渭二水的流向,先是东南流,然后是东流,入黄河。《禹贡》导水:“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山海经·西次四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水经·渭水篇》历叙渭水源流,最后也说“又东过华阴县北,东入于河。”《汉志》陇西郡“首阳”县下:“《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诸书所记,皆以渭水为东入河。简文“通泾与渭,北注之河”,“北”当是“东”字之误。

虘州当得名于虘(从氵,下同)水,《说文·水部》收从水从虘之字,以为“从水,虘声”。王筠《句读》:“群书作‘沮’”。今本《水经注》作“沮水”,赵一清《水经注释》以为古本《水经注》作“虘水,今俗误作‘沮’”。《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句下,唐司马贞《索隐》引《水经》亦作古本,云:“沮水,《地理志》无文”。今本《汉志》北地郡“直路”县有“沮水”,《索隐》云“《地理志》无”,或司马贞所见《汉志》本亦从古作“虘”。但“虘”作“沮”,由来已久。沮水发源今陕西富县西北,东南流至黄陵县入洛水。漆水约当郑国渠,在陕西蒲城南入洛水。二水会合后名漆沮水,入洛后又名洛水,洛水南流入渭水。此水即上引《禹贡》之“漆沮”水,亦即《职方》“其浸渭、洛”之洛水。《诗·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漆、沮。”此沮水在泾水以西,与《禹贡》漆沮水在泾水以东不同,是另一条水。

综上所考,可作如下推论:一、先秦文献中,《禹贡》九州独有梁州,《尔雅》独有营州,《职方》独有并州。《容成氏》九州不同于任何一种传世文献,而较接近《职方》,简文九州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二、《容成氏》九州系叙事而非制度,九州范围多未明了,约略而言,处于三方(东为海)边地的荆、阳、虘、藕四州与传世文献较为符合,而处于黄淮平原及山东半岛的夹、竞、涂、叙、莒五州则与传世文献区别较大。三、由莒州得名、藕州水系和九河的归属,似可推知《容成氏》九州形成于两周之际或春秋前期。

注释:

① 从陈剑、刘乐贤、颜世铉诸先生读,畚为盛土器。参看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9日;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散论(四)》,简帛研究网2003年2月3日。

② 此字原从氵从乍从木,李零先生读为“阻”。 许全胜先生以为“渫”之误,读为泄(《〈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但简文“决九河之泄”似不可通。按“柞”可读为“迮”,俗字作“窄”,意为狭窄,迫蹙。九河故道狭窄,水流急迫,禹疏而通之。疑莫能定,姑从原释。

③ 此字亦见包山二号墓255、258号简及包签,原释文作“蓏”,承陈伟先生告知,此字当释为“藕”。今从其说,并致谢忱。陈说见《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稿本。

④ 由于这一地区古今水道变化极大,二水流经已难确指。《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北燕”图幅于此地区只画一条濡水,余水均缺不画。战国“燕”图幅以前350年为标志,虽画出呼沱水和易水,但它们都流入《山经》河,不入海。这也反映出简文九州背景是在战国以前。秦汉图幅所画虖池水、易水二水,各自单独入海,并不相合,较之先秦已有变化,待考。

参考文献:

[1]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刘起釪:古史续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J].历史地理(一),1981,(11).

[5] 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1).

[6]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Z].济南,齐鲁书社,1989.

[8] 刘起釪:〈禹贡〉冀州地理丛考[J].文史(二十五),1985,(10).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 刘起釪:〈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J].文史(四十四),1985,(10).

[11] 何浩:楚灭国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12] 袁珂:山海经校注[Z].成都,巴蜀书社,1993.

[13] 骧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4)[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4] 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J].历史地理(四),1986,(2).

[15] 何宁:淮南子集释[Z].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 王煦华:顾颉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7]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Some Simple Notes on the Jiuzhou(nine states) in the RongchengshiBamboo Text

Biography:YAN Chang-gui(1965-), male, Docter,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Abstract: The Jiuzhou(nine states) in the Rongchengshi容成氏bamboo text are differ from the literature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but similar to that in Zhouli Zhifangshi周礼·职方氏 and unattached. The range of margin in bamboo are similar to that in literatures and the center disputed.Rongchengshi’ Jiuzhou had been formed in Spring and Autumn times.

Key words: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Rongchengshi; Jiuzhou(nine states)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