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北魏货币使用研究

2013-01-11

《张丘建算经》:

今有清酒一斗直粟十斗。醑酒一斗直粟三斗。今有粟三斛,得酒五斗。[2](P23)

前面所举绢帛的使用基本都是大额支付,而买酒这种小额交换就不适宜用绢帛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谷粟之类的实物了。正因为民间小额支付,史籍所反映的并不充分。在官员的赏赐和雇佣上也有用谷支付的。如《张丘建算经》:

今有客岁作,要与粟一百五十斛。[2](P38)

今有三人.四日客作,得麦五斛。今有七人,一月日客作,问得麦几何?答曰:八十七斛五斗。[2](P42)

《魏书·薛野猪附子薛虎子传》记载:

时州镇戍兵,资绢自随,不入公库,任其私用,常苦饥寒。虎子上表曰:”…………窃惟在缜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即自随身,用度无准,未及代下,不免饥寒。……若以兵绢市牛,分减戍卒,计其牛数,足得万头.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一岁之中,且给官食,半兵耘植,余兵尚重,且耕且守,不妨悍边。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暂时之耕,足充数载之食。于后兵资,唯在内库,五稔之后,谷帛俱溢。”

军饷本来是用绢帛支付的,但士兵用起来不方便。于是,薛虎子提出了一个把绢帛转换成谷物的办法。士兵最后得到的是用谷物支付的军饷,既可以食用。又可以用于小额交换。

但要注意谷帛作为货币使用有过程性。谷帛作为农业文明的主要产品在中国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起自游牧的拓跋人早期对谷帛是相对生疏的,甚至到了拓跋焘时,还在说:“国人本著羊皮裤,何用绵帛。”[5](P3948)

随着对中原广大农业区的占领,北魏不但从敌国的府库掠夺了大量谷帛,也继承了各政权原有的剥削方式,开始征收田租户调。谷帛也就开始大量进入北魏国家和拓跋权贵的库房。成为可以广泛流通的货币商品。特别是均田制实行以后,夫耕妇织的小农经济得到了巩固和推广,为谷帛作为广泛流通的货币商品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这也是造成均田制下的唐代虽经济繁盛,但始终摆脱不了实物货币的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

①《北史·房谟传》记载河南诸州官价也是娟一匹钱三百。

三、牛马作为交换中介的使用

牛马羊等牲畜是可以作为实物货币使用的,这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就有反映。也当然会成为逐水草而居,畜牧狩猎为生的拓跋人的交换中介。拓跋人夸耀财富时说:“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3](P610)在早期他们对外征战的俘获品、赏赐臣下多以畜产为单位。税收也有征收牲畜税的。《通典》里就记载了一笔用狗买人的交易:“大狗一头,买一生口。”[6](P5051)

畜牧业在北魏是很发达的。不但国家和拓跋权贵拥有大规模的牧场,人民也有大量从事个体牧业的。牲畜作为交换中介,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在与南朝的互市中,北魏主要是拿马匹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南朝人就认为“互市之利在得马”。但马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交易中,北魏是有所保留的,南朝“得彼下驷,千匹以上,尚不足言,况所得之数,裁不十百邪”。[7](P1959)但作为商品货币,牲畜有着天生的缺陷。除了不便分割外,它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不便储藏。在萨缪尔森著名的《经济学》中,生动地描述了塞利小姐唱歌获得了3头猪.而又无法消费出去,只好用水果去喂猪的无奈。[8](P434)牲畜是需要喂养的,储存它需要不断消费。所以它只能作为商品之间的交换中介,而不能成为货币商品。

四、几种货币之间的比价

在论述实物货币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们在很多时候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但它们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以商品价格为基础的。我们在分析货币比价时,不能忽视其作为商品的价格。

(一)绢帛

北魏初期,绢帛得之不易,十分贵重。连许谦还到国库中盗取。[3](P611)到后来随着统治区向农业区不断扩展,绢帛的价格也呈下降趋势。

《魏书·食货志》记载天安皇兴年间《466—470》,岁频大旱,绢匹千钱。到太和十九年(495),铸行太和五铢,匹为钱二百。到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官价虽仍是钱二百,但“私市者犹三百”。①[3](P2866)《张丘建算经》记载,北魏后期,“绢匹价三贯八百七十文,绢每匹三贯五百文。绢每匹当钱四贯三百六十六文”。“上锦一匹,直绢九匹,中锦一匹,直绢七匹,下锦一匹,直绢四匹”。

(二)谷

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北魏时由于战乱的关系,农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军粮有时也只能以桑树果实对付。神瑞二年(415)的大饥荒,乎城无法应付灾情,只能“分民诣山东三州食”。[3](P808)即使到了后期,一有战乱,粮食价格马上受到影响。《魏书·崔挺传》记载,孝庄初,“郡经葛荣离乱之后,民户丧亡,六畜无遗,斗粟乃至数缣”。《魏书·略阳氐吕光传附纂从弟隆传》:“沮渠蒙逊、秃发傉檀频来攻击,河西之民,不得农植,谷价涌贵.斗直钱五千文。”而《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应该是正常时期的比价:春种“一亩,收十石,都邑粜卖,石堪一匹绢。”

钱的质量也影响着比价。《魏书·杨椿传》记载孝庄人都时(529),“所用钱,人多私铸。稍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直一千”。

收成的好坏也自然会影响粮食货币的比价。《魏书·韩麒麟传》:“今秋京都遇旱,谷价踊贵。”《齐民要术》中也有不少反映。

(三)牲畜

牲畜比价的变化没有多少记载可以推敲。但《北史·邢峦传》记载北齐时的一条材料可作参考:“旧格制:生两口男者,赏羊五口,不然则绢十匹。”所谓“旧格制”应该指北魏。

拓跋焘时期(423—452),北魏武功极盛,从各地抢夺回来的各种物质涌人平城,物价大跌。牲畜尤其厉害。《魏书·高车传》:“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

五、北魏政府对货币使用的干涉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祸连绵,社会动荡,商品经济严重受挫.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力度下降。特别是北魏政府相对落后,在货币管理上大多被动。早期基本没有什么货币制度。到太和十九年(495)北魏铸钱后,才开始积极介入货币使用。

太和铸币后,虽有禁令,市场上基本还是新旧混杂,政府只有听之任之。更为混乱的是货币在使用上表现出的地域分割性。

因为久不铸钱,流通货币明显不足,政府就鼓励私人铸钱,崔亮还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但私人铸钱多为劣质,所谓“鸡眼”、“镮凿”,层出不穷。恶币驱逐良币,致使货币流通极为混乱。

孝庄帝时,开始严禁盗铸,并改铸“永安五铢”。永安五铢,1斤铜只铸76文,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但利之所在,盗铸弥众,货币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善。

北魏政府还采用措施平衡钱的比价。《魏书·食货志》记载:“官欲贵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于二市(洛阳大市、四通市)卖之。绢匹止钱二百”。但

效果不显,“私市者犹三百”。于是,不法之徒,拿钱向政府买绢获利。

到高氏专权时期更为混乱。《隋书·食货志》载;“迁邺已后,百姓私铸,体制渐别,遂各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

北魏当局还曾设想铸小钱来充实国库。《魏书·高崇传》:“征税既烦,千金日费。资储渐耗,财用将竭。……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但并没有实现,如果实现,将会造成更大混乱。

在征税方面,也曾在钱帛之间选择时价较高的。《北史·房漠传》记载:“魏朝以河南诸州乡俗,绢滥,退绢一匹,征钱三百。”但“人庶苦之”,只好“钱绢两受”。

在绢帛使用上,政府也作过统一的质量和尺寸规定,对于“不中常式”者进行打击,以保证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

还有出于外交目的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情况,这在《魏书·李安吐传》里就有反映:

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覆內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客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刘)缵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李)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缵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总之,北魏在货币管理上一直没有有效措施改变货币使用上的混乱局面。

[参 考 文 献][1]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算经十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5]资治通鉴.元嘉二十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9[6]通典·州郡典·南蛮[M].北京:中华书局,1988,[7]宋书·颜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