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数字与历史

2013-01-11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数字与历史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长时期远视界的眼光之下”产生的看法,“中国过去百多年来的动乱,不是所谓道德不良,人心不古,也不是全部军人专横,政客捣乱,”而是因为中国未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在数目字上管理”的现代治国手段。[ 1 ]受过西方训练的黄先生早年专攻经济史和社会史,对数字情有独钟应该可以得到我们“了解的同情”。数字在历史上是否重要到黄先生所说的程度,大约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黄先生的一家之言,许多人未必就会欣然接受。但数字与历史的关系不可小视,似乎是可以确定的。

即使不接受黄先生观点的学人,恐怕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对“数目字”的重视程度的确不能与近代西方比。这不重视的一个结果,就是可供“统计”或“计算”的史料并不很多。首先是纸上留下的数字本身就不多,其次是纸上留下的许多数字未必即是当时的全貌,而统计则只能在既存数字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其涵盖广度和说服力便有点问题。再进而言之,我们历史上留下来不多不全的数字中,很多又并不那么可靠。何炳棣先生最近在其《中国历代土地数字实考》[ 2 ]中,不但论证了历代耕地面积数字均不甚可靠,就是所谓“打量画图”及“清丈”等,也都未必出自实测。他更断言:“六百年来最为传统及当代史家称道的明初各地履亩丈量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

何先生观点的要害在于,如果他的论证成立,六百年来许多“传统及当代史家”的研究成果都面临一个重新评估的问题。故他的结论是否能迅速为广大学人接受,还需拭目以待。但何先生的研究至少说明,在史学研究中使用中国历史上的数字,或将“统计”一类方式用于中国史研究,都必须分外小心:不仅需要将各既存数字先行考核,而且对许多经“统计”得出的结果最好都再找找旁证。

或者因为西方文化历来比中国文化更重视数字,“统计史学”一类的学科在西方才有比较发达的数字基础。西人及一些受西方训练的华裔学人,也每希望将此西学的长处运用到中国研究之上。近年思想史的研究颇多借助社会史的方法和成果,数目字也渐多出现在思想史的研究之中。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显然产生出许多新见,无疑推进了思想史研究本身。但有时这些新见也不无疑问,特别是与数字发生关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