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

2013-01-10

由此可见,古典诗学在讨论诗歌语言的接受时,既重视语言系统,又要求超越语言。它是汉语诗歌独特构词方式的体现,也是诗学理论上民族特色的表征。

注 释: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丁福保辑:《清诗话》,5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67页,中华书局,1980。

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1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徐中玉等校点:《刘熙载论艺六种》,116页,成都,巴蜀书社,1990。

6 丁福保辑:《清诗话》,8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丁福保辑:《清诗话》,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3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2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一),1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 徐中玉等校点:《刘熙载论艺六种》,60页,成都,巴蜀书社,1990。

13 丁福保辑:《清诗话》,9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上),6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