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思想探究

2013-01-09

[⑥] 原文为“虽非正其辞”,据文意改。

[⑦] 参见王葆玹:《晚出的“子曰”及其与孔氏家学的关系》,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论文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下册第1820页。

[⑧]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361页。

[⑨] 笔者曾指出,早期儒学包括六艺之学(早期经学)和社会人生之学(子学)两个层面,《论语》所记主要是孔子社会人生之学(子学)的内容,而主要不是其关于六艺的言论。参见拙文:《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光明日报》2004年8月5日。

[⑩] 笔者曾指出,汉代确实有《论语》类文献,这就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录的《论语》类文献,包括《论语》、《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以及各种解释《论语》的《说》和石渠《奏议》等。

[⑪] 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阳货》)与“勇而无礼则乱”(《泰伯》);“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与“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以上两段文字中,“义”和“礼”实际可以互换,二者含义基本相同。

[⑫] 陈大齐:《孔子学说中的义》,载氏著《孔子学说论集》,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

[⑬] 这样的规定在先秦典籍中常见,如,“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大略》)

[⑭] 余敦康:《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中国哲学》第24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⑮]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4辑,2004年。

[⑯] 清钱大昕说:“《坊记》一篇引《春秋》者三、引《论语》者一。《春秋》孔子所作,不应孔子自引,而《论语》乃孔子没后,诸弟子所记录,更非孔子所及见,然则篇中云‘子言之’、‘子曰’者,即子思子之言,未必皆仲尼之言也。”(《潜研堂文集(卷十七)•论子思子》)

[⑰] 冯友兰:《冯序》,《古史辨》第六册,开明书店,1938年9月;《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世界日报》1935年5月14日。

[⑱] 廖名春:《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原道》第6辑,2000年;又载廖名春著《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⑲]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全文又见《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⑳]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第7辑,1993年;又载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信古、疑古和释古”》,《原道》第1辑,1994年;又载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廖、郭两文均忽略了唯物史观这一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将史学理解为狭义的史料学。

[21] 参见拙文:《“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儒林》第1辑,2005年。

[22]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和年代》。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