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郭店‧六德》「柔」字談《侯馬盟書》的「 」公

2013-01-09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郭店‧六德》「柔」字談《侯馬盟書》的「 」公

近日承蒙陳劍先生惠贈大作〈郭店簡《六德》用爲「柔」之字考釋〉,[1]拜讀之後,受益良多。陳先生的看法有助於我們解決《侯馬盟書》的「 」與「 」字。

《郭店‧六德》簡31~33「仁類A而速,義類 而絕。仁B而 (?),義剛而簡。」其中A字作,B字作 。對照《郭店‧五行》第37~42號簡,可知字相當於「柔」字。其次,陳劍先生指出A、B兩種字形的下部「 」形作爲偏旁在西周晚期銅器銘文中已經出現。20世紀90年代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M2012出土一件「梁姬罐」,其倒數第二字當分析爲「從米從 」,發表者隸定爲「 」,其考釋謂「 ,象以刀斷草」,都是很準確的。其三,陳劍先生認為「 」雖不見于其他古文字和後世字書,但保存在《周禮‧考工記》中的「 」字和《墨子‧雜守》中的「 」字,皆即其訛體;「 」和「」都用爲「匘(腦)」字。古文字中「屮」、「止」兩形(還有「又」形)經常相混,將「 」跟「」說爲一字異體字形證據充分。古文《尚書》多以「折」爲「誓」,傳抄古文中作 一類形體(《汗簡‧止部》「誓」字又《斤部》「誓」字引《尚書》,《古文四聲韵》去聲祭韵「誓」字引《古尚書》),左上「屮」形亦訛爲「止」。其左下「屮」形訛爲「山」,與《墨子‧雜守》「 」形相合(「 」形上所從之「艹」即「屮」形之變)。《古文四聲韵》去聲祭韵「誓」字下又引《籀韵》四形: 、 、 、 ,「屮」形亦或訛爲「止」,或訛爲「山」。而且第一形 跟「折」字異體「 」比較,其左半上下兩「屮」形訛爲上下兩「止」形,跟「 」和「 」的關係也正相類。並指出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匘」字見于秦漢簡帛,嚴格隸定的話作「 」,或省作「 」,其形體如下: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五十二病方》246行,圖版26頁,注釋54頁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 ‧五十二病方》432行,圖版36頁,注釋73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引書》簡99,圖版117,釋文注釋298頁[2]

由陳劍先生所舉的字形,我們可以想到《侯馬盟書》的 或 字,文例是「△公」。[3]這些字舊釋為「幽」、「晉」、「出」,可能不可信。[4]吳振武先生則以為「△」上部是「敬」字之省,[5]《戰國文字編》隸作「 」似贊同吳先生的說法。[6]但古文字「敬」本來並無「屮」形筆劃,要出現如此的省形是比較困難的。雖然吳先生文章舉出一個「極少見的寫法」,《璽彙》4196「敬事」為證,但是我們懷疑整個璽印只有右旁的「 」才是屬於「敬」,這種省簡方式如同《璽彙》3363。[7]李家浩先生則認為是「舌」字的變體。[8]因為戰國文字「口」旁往往寫作「山」字形,[9]所以《侯馬》二字下可能?「口」。但是釋為「舌」只能解釋 形,並無法解釋 形體。筆者以為《侯馬》的 及 ,下面皆從「山」,上面則分別從「止」與「屮」,與上舉「 」、「 」、「 」關係相同。則《侯馬》的 及 似乎可以釋為「 」。特別是上引《張家山漢墓竹簡‧引書》簡99乍看之下類似「舌」字,但由文例來看應釋為「腦」,這正好也說明 字應該釋為「 」,而不是「舌」字。「 」字象「以刀斷草」之形,就是古書多見的「芻蕘」之「蕘」的表意初文。「蕘」、「柔」、「腦」古音並相近。[10]《侯馬盟書》的「△」字應釋為何字,這會牽涉到盟書的年代問題,筆者目前還無法遽下結論。

[1] 陳先生文章將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