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宋诗》证误举例之探究

2013-01-08

(31)曾丰:误收北宋人诗 《全宋诗》卷2610(48/30331)据《永乐大典》卷7701收入《送孙莘老移知南京》一首,系作主于曾丰(1142~?),大误。今考孙觉(1028~1090)字莘老,北宋人。诗题中南京,即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诗注中称其尝知徐州,均非南宋版图中之地,明甚。诗注中又称其曾从胡瑗学,为国子监直讲,试馆职,历知湖州、福州等,皆与孙觉事历相合。此非曾丰之作殆无可疑。疑此诗乃曾巩之作。曾巩南丰人,当时及后世人习称为曾南丰。疑《大典》注“曾丰诗”,乃“曾南丰诗”之夺误。《曾巩集》卷7有《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可证两人乃交游。又曾巩诗文已大量散佚,《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已久佚。其中颇有佚诗可辑。说详拙文《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的宋代文献考释》(刊《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残本《大典》卷6698引《江州志》收有〔曾〕南丰《江州景德寺戒坛记》,同书卷2271引《四明志》收有曾南丰《广德湖记》,均可作为《大典》收曾巩作品时,有署作主为曾南丰之可能性的力证。

(32)误收宋元之际人诗 《全宋诗》卷169(3/1917)将《书酒家壁》、《春日游湖》,作为二首佚诗收入范仲淹(989~1052)卷,此大误。今考此乃宋元之际人范晞文诗,卷3613(69/43276)又失收这两首诗于范晞文卷。晞文,字景文,号药庄。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景定(1260~1264)中太学生,咸淳(1265~1274)年间以劾贾似道被窜琼州。入元,仕提举杭州路学官,旋为长兴丞,致仕后流寓无锡以终。有《药庄废稿》、《对床夜话》等。这两首诗原出刘从义编《遗风集》,从《永乐大典》今存各卷考察,尚录有吴大有、林坡、屠约、黄孝友等人诗文,显为宋元之际人合集。但编者却将宋元间人范晞文,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混为一谈了。

(33)误收金元之际人诗 《全宋诗》卷3762(72/45365)收房灏《寄西湖》、《别西湖》二题4首诗。今考四库本《增补中州集》卷55收房皞诗31首,其中即有《别西湖》之第一首。房灏当为房皥之误。据元·房祺编《河汾诸老诗集》卷5称:房皥,字希白,号白云子,又收其《江上行》诗一首。四库本《山西通志》卷136称其临汾人,有诗名。又考上述《中州集》卷55有其《丙申元日》诗云:“三十八年过”,则其生年可考。丙申为公元1236年,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则房生于金承安四年(1199)。其《辛巳巴东元日》则作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时作主已73岁,与诗云“残病老夫身”合。因此,房皞乃由金入元之人无疑,收入《全宋诗》属大误。《大典》卷903、卷2809另存其诗15首,则其今存诗至少约有50首之多。

(34)误收元人诗 《全宋诗》卷3762(72/45366~45368)据《大典》及《诗渊》收董天吉诗12首。今考元·汪泽民等《宛陵群英集》卷6收其《送亷使傅公》、《偕亷端甫副使游三天洞》、《送万户府经历厐世安》(方按:此诗《全宋诗》据《诗渊》收入,由于不用始出史料,诗题即脱“万户府”三字),同书卷10又录其《寿齐诺监司》、《寄题戴帅初》、《送侍其总管任浙东亷使二首》(方按:《全宋诗》又误脱诗题中“侍其总管”四字,变得莫名所以)。据诗题中交游之官称“亷使”、“经历”之类,即可证其绝非宋人。齐诺,《元史》卷26称其延祐五年(1317)四月任中书舍人。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乃由宋入元之著名文学家。《宛陵群英集》称董天工为元人,当得其实。由宋入元的何梦桂《潜斋集》卷2《赠董君竹梧亭》有“更喜添孙养嫩枝”句,似即作于元初。此外,《全宋诗》卷3768(72/45442)又将元末之人赵承禧(字宗吉)以名、字而分别以一人两收入《全宋诗》,是误中又误典型之例。

(35)误收明人诗 《全宋诗》卷3762(72/45376)据《大典》卷10999收叶见泰诗一首。从诗题中之“判府”、“长司”、“知事”等职官名称一望而知其交游者为明人。叶见泰,字夷仲,号蘭荘。台州临海人。洪武中与杨大中、林右、王叔英、方孝孺等同被征召。授高唐州判官、迁睢宁令,终刑部主事。以文学知名,有《蘭荘集》。有关其生平事历的明清史料有数十条之多。如《明史》、《四库总目提要》等多为习见之书,不知何以编者失考若是。又,《全宋诗》卷3762(72/45371)收牛士良《红梅》一首,大误。今考牛谅,字士良,明初人。诗又见《明诗综》卷5及明·刘仔肩编《雅颂正音》卷4。且又误字为名。其交游林弼、唐肃、高逊志等皆明初人可证。

(36)误收明清人诗 《全宋诗》卷162(3/1835)收李宸妃《卜钗》一诗,实大误。诗云:“玉钗未断识君恩,甘让前星泪暗吞。他日九重流涕问,深宫尧母尚无门。”据清·邵颿《历代名媛杂詠》卷3,并载其本事云:“李氏,宋真宗司寝。从帝临玉台,玉钗堕,时司寝有孕。帝私卜:钗完,当生男。钗殊不毁,帝喜,乃生仁宗,刘后攘为己子。”本事,实抄自元修《宋史》卷242《李宸妃传》,唯删改数字,而“玉台”,《宋史》作“砌台”。这就十分清楚,这不可能是李宸妃的诗,且从诗内容一望即知乃后人咏李事之诗。编者竟会误读臆解史料如此,令人惊叹。据邓恭三先生生前于1992年元月电话中示知,此乃明人之诗,但我十余年来一直未查到出处。从晚明八卷本刻本小说《龙图公案·桑林钲》(此为其后“狸猫换太子”等包公戏的张本)始见李氏自诉为仁宗生母等情节来分析,似为明清时人之诗。李宸妃连名字均失传,又怎么可能有诗流传?

(37)误收同时人诗作:“张冠滕戴” 《全宋诗》卷174滕宗谅收录《赠妓兜娘》诗一首,编者云:《两宋名贤小集·张都官集》误作张先诗。今考此实乃张先诗,《小集》不误。赵令畤《侯鲭录》卷2有载:“张子野(方按:先字)云:‘往岁吴兴守滕子京(宗谅字)席上,见小妓兜娘,子京赏其绝色,后十年再见于京口,绝非顷时之容态,感之作……。’”其诗始出本末十分清楚,不知编者何以会误解成滕诗。今考滕宗谅(991~1047)于宝元二至三年(1039~1040)知湖州,十年后已是皇祐元年或二年(1050),宗谅墓木已拱,如何能作此诗?令人费解的是:同一编者又系此诗于卷170张先(990~1078)名下而两出之,且在诗题下按云:“《侯鲭录》(方按:此又误作‘候’)卷二署滕宗谅作。”两处按语均误,且自相抵牾。实应删滕而存张,毋需存目,此为典型的既误收又重出之例。厉鹗《宋诗纪事》卷12作张先诗,极是。且诗题亦应以上引《侯鲭录》文“往岁……感之作”为是,编者拟题为非。《全宋诗》中有大量的编者拟题,多不符宋人原题或误。

(38)误收亲家翁诗 《全宋诗》卷625(11/7464)范纯仁收《望日示康广宏》一首,题下原注:“此诗旧在《司马公诗序》后,康、广、宏即司马公三子名。”方按:此注为《范忠宣公集》编者妄加。今考《范集·诗序》仅称:“宏,予之子婿也,持公诗求序于予”。不知何以《范集》编者无识会误窜此诗入《范集》,而《全宋诗》编者又误沿其失收入本书。其实从诗题及内容一望而知即司马光示儿诗。各种版本司马光文集均收入此诗,《全宋诗》卷509(9/6192)已收,此亟应删范诗而毋需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