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宋诗》证误举例之探究

2013-01-08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全宋诗》证误举例之探究

傅璇琮领衔主编的《全宋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成书72册,凡3785卷,收九千余人诗作,其集千万书于一书的盛举无疑是功德无量的。尤其是对有文集传世作者佚诗的补遗和无集传世宋人诗作的广搜博采,就更为学者造福,可省读者无数翻检之劳。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总集编纂的要求是不错、不漏、不重,如以这个标准衡量,无疑《全宋诗》的修订、完善尚有很长的路要走。1998年底,该书正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齐后,与媒体不遗馀力的追捧炒作和屡获大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笔者极有限的阅读范畴中,仅见海内外数十位学者约近200篇札记或补白中涉及数千例《全宋诗》的错、漏、重,小传的失误则很少涉及,即存在订与补的失衡现象。

笔者时因专题研究之需而查阅和翻检《全宋诗》,合计总量约3册,仅占全书4%左右,就发现有各种问题上千例之多。由于这种发现多产生在校核是书所引原典资料的过程中,因此就具备了某种随机抽样的性质。虽然笔者尚未通读全书,目前还无法对《全宋诗》编纂的得失作出全面的评价,但从已发现的问题看,情况相当严重而不容忽视,有些舛误、硬伤还十分离奇、出格,甚至令人匪夷所思。《全宋诗》卷首“编纂说明”中对前人编总集的失误讥评甚苛,如称四库馆臣因“草率和缺少知识”,“张冠李戴,所在多有。”不幸的是,《全宋诗》编者也未能避免重蹈覆辙,误收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了“新的混乱”。尤其在辑佚补遗部分,失考的情况极为严重。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作主小传编写。此外,在作品重出、版本选用及文字校勘、注文按语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正如编者坦言:“我们对宋代文学和宋代史料还缺乏研究。”(《全宋诗·编纂说明》)

就总集的编修而言,整理、补遗者及编者的学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整理及补遗、编者水平的参差,决定了《全宋诗》各卷、册间质量的良莠不齐。从客观原因分析,宋诗总集编辑的难度远胜《全唐诗》,由于印刷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宋代文史资料浩如烟海,多亟待整理;较之已基本整理完成的唐代资料有几何级数的增长。而其中的笔记、小说、诗话、方志、类书中所收宋诗,真伪杂糅、张冠李戴等可信度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使用时须经鉴别考辨,切忌拾到篮里便是菜。但毋庸置疑,现代的知识水平、资料条件及信息手段是古人无法比拟的,纵然难度极大,我们完全有可能也应该比前人——如清修《全唐诗》做得更好。

由于篇幅的限制,今拟从已发现的上千例舛误中筛选出100余例,加以必要的归纳和分类。选作辨析之例的标准,一是尽可能兼顾不同类型;二是只作简单考订和说明即能说清是非者。有些虽错得比较离奇出格但专业性较强又需作较详考证者,拟另文探讨。本文主要辨证小传编写、误收重出及补遗辑佚等几个方面,底本及参校本的取舍、文字校勘及注文、按语的撰写等失误仅在必要时偶有涉及,尽可能以最简洁的文字说清致误原因。本文首列需辨证的内容,标《全宋诗》卷数,必要时括注册/页数,宋代常见书目用简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简作《长编》等。为了便于读者对《全宋诗》错误的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笔者先就胡太初《开庆临汀志》(刊《永乐大典》卷7889~7995)作一剖析,以窥豹一斑、见微知著。然后再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从《临汀志》看《全宋诗》的修纂

《永乐大典》本《临汀志》收宋人诗凡100余首(包括联、句),涉及作主55人。其中郭祥正、洪刍、蒋之奇、李纲等4人或因文集尚存,或因数量较多,未及考核,仅对只有少量佚诗或联句的其余51人对照《全宋诗》进行了检核。就发现小传失考、误收重出、失收漏辑、版本校勘、编者拟题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大典》是《全宋诗》编者辑佚的主要来源之一,《临汀志》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大典》卷7889~7895中,是《全宋诗》编者使用较好的一部书,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今分述如下。

(1)方开之 《全宋诗》卷1661(29/18602)方开之小传云:“后通判汀州”。据《临汀志·通判题名》为政和七年(1117),此失考时间,应补。

(2)张宪武 《全宋诗》卷1661(29/18610)小传可补:字演翁,绍兴九年(1139)知汀州。编者小传未用始出史料(《大典》卷7891引《临汀志》),殆失考。又小传称其南平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而四库本《福建通志》卷33却作瓯宁人,宣和二年(1120)进士。特录以考异。其所录诗,《临汀志》题作《题六柳堂》,极是。宋人无直呼交游名之理,编者拟题中“王宗哲”三字应删。

(3)朱诜 《全宋诗》卷3755(72/45283)据《诗苑众芳》收其诗二首,作者小传失考宦历及时代,误系于不知时代者流。今考《大典》卷7893引《临汀志·郡县官题名》:宝祐四年(1256)十月,以朝散大夫知汀州,六年十一月任满交政。《大典》卷7240引《临汀志》存其佚诗《清心堂》一首,为《全宋诗》失收。

(4)刘峤 《全宋诗》卷1405(24/16165)小传中“北部”,乃“比部”之刊误;又,“朝散大夫”下应加顿号。其宦历,时间多可考。如其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乃绍兴元年(1131)十一月(《北山集》卷27制词);除福建提刑,为绍兴二年六月到任(《淳熙三山志》卷25)。小传失考。

(5)林东乔 《全宋诗》卷780(13/9035)小传称:“治平中知汀州”,误。据《长编》卷196,林嘉祐七年二月前已在知汀州任。编者失考。

(6)李存贤 《全宋诗》卷1264(21/14250)据光绪《长汀县志》作元祐间知县,但《大典》卷7893引《临汀志·知县题名》作元祐三年(1088),应据改。另,编者拟题作:《和林东乔东禅院》,非是;应作《追和前守林公东禅院》。

(7)刘弼 《全宋诗》卷3772(72/45499)无小传,殆失考。检四库本《福建通志》卷33:刘弼,治平四年(1067)进士,龙溪县人,赠朝奉郎。则其为北宋中期人。可按时代前移入编。

(8)石民英 《全宋诗》卷671(12/7831)小传云其熙宁元年(1068)知汀州,但核《临汀志·知州题名》乃熙宁五年(1072)知;且误录《大典》卷数为7892,知州题名,实在卷7893。照抄已有二误。石民英至和二年(1055)二月前已在知州任所,见《长编》卷178。小传失考。

(9)宋思远 《全宋诗》卷2669(50/31352)小传首句“思远”,刊误作“思达”;“汀州”,又误刊为“汀洲”。亟应订正。

(10)汤莘叟 《全宋诗》卷1971(35/22085)据《方舆胜览》卷13收其《马上吟》诗一首,第三句“日欲上”,乃“日初上”之讹,惜编者未能据《大典》卷7894引《临汀志·进士题名》校改。据同上收其《幽居》一联,又将《临汀志》编者之语“晚年自述”四字阑入诗题。又,其小传云“为饶州推官”,《临汀志》“为”作“终”〔官〕,文义大相径庭。《大典》卷9764今存其《震山岩》诗一首,《全宋诗》失收。

(11)赵善晤 《全宋诗》卷2785(53/32975)据《八闽通志》录其诗一首,实乃同题诗二首之二联佚句。见《大典》卷7892引《临汀志·贡院》:“壬子科郡倅赵公善晤董试,留题二诗,甚脍炙人口,略云……。”此乃不引始出资料之失。

(12)陈晔 《全宋诗》卷2660(50/31187)小传至少还可补:嘉泰二年(1202),除四川总领(《朝野杂记》甲集卷16《钱引兑监界》)。开禧二年(1206)五月,因籴军粮粗恶,贻误军机,追三官放罢,沅州安置(《宋会要辑稿》职官74之2)。《全宋诗》(页31189)录其所谓《义松亭》诗一联,实大误。其诗今存,惜编者失考,又误将前四句题为《苍玉亭》,误收于《全宋诗》卷726陈轩(12/8400)。乃既误收又重出之例。《舆地纪胜》卷132题作:《我爱汀州好》,诗云:“我爱汀州好,山川秀所钟。阁前横氵矞 水(云骧阁),亭畔列奇峰(苍玉亭)。古驿森慈竹(临汀驿),莲城挺义松(莲城县有义松)。”方按:括号中为原注,疑仍佚一联。另外,又失收《东山堂》佚句“常留绿野春光在”,见《大典》卷7892引《临汀志》。

(13)邓春卿 《全宋诗》卷1149(19/12975)小传乃据《大典》卷7894引《临汀志》删润而成。但由于编者对宋代选举制度缺乏常识,将崇宁间诏举隐逸和大观年间诏举八行二事误合为一。举隐逸,乃崇宁间知州陈粹所为;举八行,为继任知州章清所为,判然二事,不应混为一谈。据《宋史·徽宗纪二》(卷20/页376、378):另外,邓春卿虽卒年不能确考,但大致能定其生于宋真宗时期。《全宋诗》按生年序次,应前移至第8册,此显属误系。

(14)释从密 《全宋诗》卷1302(22/14795)小传问题多多,可据《大典》卷7895引《临汀志·道释》改写如下:释从密(1067~1136?),俗姓郑,汀州长汀县人,自号未埋翁。法号祖镜大师。建炎二年(1128),知福州江常延主东禅寺法席,历九年卒。其临终遗颂一首示众云:“阅尽人间七十秋,万缘今日一时休。虚空扑破浑闲事,惊起全身露地牛。”《全宋诗》失收。

(15)释了证 《全宋诗》卷1379(24/15828)小传疏误甚多,如时以汀州通判摄郡守的许端夫,竟被误作“漳州通判”。更荒唐的是:竟将《临汀志》“桴鼓之警”句,臆解为“金兵南进”。金军未至福建,此乃常识。此指建炎四年(1130)虔州虔化县(治今江西宁都)李敦仁等聚众数万攻破石城等县,绍兴元年(1131),又冲击汀州宁化县、清流县,兵锋直逼汀州。事见《宋会要辑稿》兵10之27~28。今重作小传如下:释了证(?~1035),俗姓钟,汀州武平县人。年十九,师从礼果院道松,云游四方,参黄龙禅。绍兴元年(1131),以通判摄郡守许端夫延主开元禅寺,适兵祸起,避乱归灵洞,结茅自居。五年卒,有语录行世,今已佚。

(16)陈铸:混淆同名之三人 《全宋诗》卷3162(60/37936)小传乃南宋末之陈铸(字鼎臣),但所收《任仙公台祠堂》(又讹倒为“任公仙台”)一诗乃北宋陈铸(字师回)之作;而《云骧阁》诗一联佚句乃南宋中期陈铸(字伯冶,曾任汀州知州)之作。诗与佚句已分属二人,又均非小传中之陈铸所作。编者在小传中云“后通判福州”,所据为乾隆《福建通志》卷22,但核其题名下仅注“有传”;而在其后之一人下注:“俱绍圣间任”。虽有误,但清楚地指出此福州通判乃北宋陈铸无疑。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所载皆淳熙前事,仅“进士题名”等淳熙九年后内容为后人所补。其所录诗文无一为淳熙九年(1182)以后者。而且,可以断言,这个南宋末陈铸既未通判福州,也无诗作传世。《全宋诗》编者实在错得离奇、出格。今亟应将这一诗及一联佚句分析为二,并分别增补北、南宋两陈铸之小传,将这诗和联句分别前置于相应之卷册。顺便指出,两宋名陈铸者还远不止这三人。

陈铸小传㈠:陈铸(?~1068),字师回。兴化军兴化县(治今福建莆田)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宝元元年(1038),知南雄州(《元宪集》卷24《陈铸可殿中丞制》);康定元年(1040),以母老养亲求通判福州(《潞公文集》卷3《送福州通判陈铸殿丞》诗题注:“时为殿中〔侍〕御史,河东转运使”)。移倅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历知潮州、汝州、登州,终官光禄卿。事具《万姓统谱》卷18,乾隆《福建通志》卷44、卷33。据《淳熙三山志》卷38收其《任仙公台祠堂》诗一首。据其卒年,可前移置于《全宋诗》卷401张田(7/4942)前。

陈铸小传㈡:陈铸,字伯冶。台州临海人,举善子。乾道八年(1172)进士。历宦大理寺主簿、司农寺丞。嘉泰四年(1204),知汀州(《大典》卷7893引《临汀志》)。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除工部郎中,终朝散大夫、主管冲佑观。事具《嘉定赤城志》卷33。此陈铸仅存《云骧阁》佚诗一联,可前移置于《全宋诗》卷2612,是卷首列状元黄定(48/30346),均乾道八年进士而又生卒未详者。

(17)杨方 《全宋诗》卷2466(46/28608)据《宋史翼》卷21立传,其疏误颇多。特排比史料,重撰小传,以补其阙,以证其误。杨方(1134~1211),字子直,晚自号淡轩老叟。汀州长汀人。隆兴元年(1163)特奏名进士。除弋阳尉。乾道六年(1170),调广州清远主簿(《晦庵集》卷42《答胡广仲》),广东提刑姚孝资檄摄曲江坑冶。淳熙初,徙隆兴府武宁丞;八年(1181),摄靖安令(《后村诗话》)。十三年,应赵汝愚辟,充四川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宾退录》卷7)。召对,权宗正寺簿。通判吉州,知建昌军(治今江西南城)。绍熙五年(1194),召为秘书省秘书郎;庆元元年(1195),出知吉州(《南宋馆阁续录》卷8)。二年,降二官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73之65)。三年,入“伪学逆党籍”(《道命录》卷7下)。嘉泰三年(1203),起知抚州,旋移惠州(《昌谷集》卷13《论事札子第三》),力请丐祠,归。嘉定元年(1208),召为侍右郎官,进考功郎中,旋又罢归。三年(1210),加直宝谟阁除广西运判兼提刑。四年,巡历属郡,病卒于象州。撰有《赵忠定公谥议》一卷(《书录解题》卷7)、《朱子语录》(杨方录)等。事见《大典》卷7894引《临汀志》,《宋元学案》卷18。今见杨方《题王才臣南山隐居》佚诗一首,为《全宋诗》失收。特补录:“南山高且明,其下有深谷。文豹识显藏,终朝雾如沐。”(《晦庵集》卷84《跋杨子直所赋王才臣绝句》附录)又《全宋诗》(46/28609)编者拟题《送张振古二首》,应改为:《送长汀张簿纳印而归二首》。

(18)陈轩 《全宋诗》卷726(12/8398)据《宋史·本传》而撰小传,颇有挂漏及疏误。今考订如下:其一,生卒年可考。据黄庭坚元祐二年(1087)诗“五十天涯一秃翁”(《山谷集·再答元舆》),则生于宝元元年(1038),《宋史·本传》称享“年八十四”,则卒于宣和三年(1121)。可据补括注生卒年。其二,可补早期宦历。释褐平江军节度推官(《大典》卷3145引《建安志》);熙宁六、七年间(1073~1074),知蒙县。(《苏魏公文集》卷12《窃意旧游再赋一篇》诗中自注:“某守亳日,元舆知蒙县。”)其三,知汀州时间有误,至迟应为元丰四年(1081),可据郭祥正通判汀州乃元丰四年春已到任推定(《青山续集》卷2《浪士歌·序》,《青山集》卷17《挥扇》)。其四,又可订补元祐中宦历。小传云:“元祐中,为礼部郎中”,时间及官称未确;应作:元祐初,为祠部郎中,二年八月,改主客郎中(《山谷内集诗注》卷8《戏答元舆》题注引《实录》,《山谷年谱》卷22)。其五,著作可补。撰有《纶阁集》、《临汀集》各六卷,《荣名集》二卷,编有《金陵集》(《宋史》卷208《艺文志》、《景定建康志》卷17),皆佚。《全宋诗·陈轩》(同上页8400)据《宋诗拾遗》卷7收入《苍玉亭》诗四句。此陈晔诗,编者误收,又脱二句及诗注。上文陈晔条已考,勿赘。又此页引《拾遗》诗5首题注,皆编者元·陈世隆所加,误甚。编者失察,多题“原注”,非是。《云骧阁》一首,诗题误;应作《清阴阁》。此阁名乃绍兴初(1132~1134)福建提刑刘峤所改,元丰知州陈轩不可能用此而名诗。同样,下页之诗题《熙春堂》亦误,应改题为《北楼》。编者拟题《赞僧宗祐真》未允,应作《宗佑真赞》(“佑”又误作“祐”)。这首诗作主系于陈轩是大成问题的。编者在附引出处时,有断章取义之嫌。《大典》卷7895引《临汀志·道释》云:“郡守黄御史彦臣入境之初,亦作是梦……贻之诗曰……。陈侍郎轩踵至,尤雅重之,赞其真容曰……。”编者故意删去十分关键的“踵至”二字,踵至者,接踵而至也,承上文,即为继黄彦臣知汀州者。据《临汀志·知州题名》,继黄彦臣任知州者为陈粹,此诗当为陈粹之作。《全宋诗》失收陈粹其人其诗,亟应据《临汀志·名宦》补小传及据同书《道释》收其这首佚诗。《临汀志·邮驿》(《大典》卷7892)称陈轩秩满离任抵嵩溪铺有《寄清流宰赵通直》诗云:“寒日尽时山未尽,却随明月到嵩溪。”这联佚句,却又被《全宋诗》卷726所失收。

必须指出,《临汀志》中收录宋人诗而被《全宋诗》失收者,还有胡咸秩、梁颜、郑强、释·契照等4人。其5人(另一为上述之陈粹)均可据《临汀志》及其他有关宋代史料撰成小传。由于篇幅限制,姑从略。综上所考,笔者对《临汀志》今存宋诗作主55人中的51人进行了复核,失收者5人,有各种失误的18人,合计23人,失误率高达45.1%。有些错得实在太离谱、出格,如陈铸、陈轩、杨方、释从密、了证等人。由此可见《全宋诗》的编纂质量之一斑!此所论犹冰山之一角而已,宋诗总集,质量如此,令人扼腕叹息。

二、关于作者小传

据《全宋诗·凡例》规定,小传包括作者生卒、字号、籍贯、科第、宦历、封赠、著述等项;如加上主要交游或师承,则似更完整些。其中失考和错讹比较严重的是宦历、生卒、科第等项,封赠及著作则多失载。有相当数量的小传需要重写。先举几个小传失考和错得比较离奇的例证,再重点谈一下生卒年问题。

(19)张伯玉生平事历失考 《全宋诗》卷383(7/4723)小传颇多疏误,今据伯玉《州宅诗序》、《桐庐官满》自注及《长编》卷114、卷164、186、187,《宋会要》职官65之16、18,78之21,《淳熙三山志》卷22、《嘉泰会稽志》卷2,《墨池编》卷3,《闽书》卷92页2780考订,重撰小传如下:张伯玉,字公达,建安(治今福建建瓯)人。天圣进士,守陈州司户参军。景祐元年(1034),登书判拔萃科,除两使幕职官。康定、庆历间,为苏州从事。历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节度判官,知并州太谷县事,范仲淹荐其应制科。至和中,倅新定。嘉祐初,召为侍御史。三年,忤宰相,出知太平州。嘉祐八年(1063)四月,以度支郎中知越州;治平元年(1064),移知福州。熙宁初卒。著有《蓬莱诗》二卷。其遗诗(包括佚句)尚颇有辑佚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