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之探析

2013-01-08

其次,「△2」字李零先生隸定作「圪」,無解釋詞義。[11]陳劍先生贊同其說,並釋讀作「壘?」。[12]陳斯鵬先生則隸定作「垖」,讀作「管」,並標點作「少則易轄垖(管),成則易」。[13]李銳先生贊同其說,但讀作「

」,標點則同李零先生「少則易察,垖(

)成(盛)則易」。[14]

 

建洲案:仔細觀察「

」偏旁,其右下有突出的筆劃,與一般「

」作

(官,《包山》5)呈封閉形並不相同,可見釋為「

」是可以保留的。筆者以為「△2」應該從李零先生隸定作「圪」。其字形偏旁與《上博(三)·周易》44「气(汔)」作

完全同形,加上《說文》有「圪」字(十三下八),亦證明釋讀的正確。「圪」,《說文》曰:從土气聲,陳劍先生讀作「壘」,筆者以為或許讀作「既」,楚簡的「氣」,通常寫作從「既」從「火」。「△2成」,即「既成」。結合上句,這裡的意思,我們稍加潤飾大概是說:「士兵人數少,則容易暗中進行出其不意的軍事行動。已經成功部署則容易控制戰爭的結果,最後果然成功了。」或是說「士兵人數少,則容易調度移動,已經成功轉移陣地則容易控制戰爭的結果,最後果然成功了。」

 

(二)

簡27+29「君如親率,【27】必訋(約)邦之貴人及邦之可(奇)士

(△1)卒,吏(使)兵毋復。」[15]又簡37上「民者毋

(攝)爵,毋△2軍」。李零先生指出:「第一字(△1)又見於下第四十一簡,正始石經(《左傳·隱公元年》正義引)、《汗簡》第二十六頁背、《古文四聲韻》卷一第二十四頁正並以為古文『虞』字。這裡疑讀為『御卒使兵』。」[16]陳劍先生則以為讀作「御」尚不能確定。[17]陳斯鵬先生讀簡29為「從」,讀簡37上為「禦」。[18]

 

建洲案:上引李零先生文中「四十一簡」應易為「三十七簡」。其次,「虞」作「

」在其他異文亦見的到,如《尚書?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虞」敦煌本作「弗

」。[19]又如偽古文《尚書·君陳》的「師虞」,內野本作「師

」。[20]簡文「△1」、「△2」作四「人」形,但是傳鈔古文「虞」作「

」,所從偏旁似乎不是「人」形,如《汗簡》就歸在「入」部之下。[21]又如《郭店·緇衣》 34「

」,右旁與「

」同形,整理者隸作「偮」,[22]但是《戰國文字編》及《楚文字編》均釋為「十咠」。[23] 劉釗先生似乎也不同意該字隸作從「人」形。[24] 而且「虞」寫作「

」有點無法想像,恐怕是通假字。段玉裁在《說文》「旅」字古文「

」下說:「《左傳》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正義》曰:隸書起於秦末。手文必非隸書。石經古文虞作

,魯作

,手文容或似之。」[25]、季師旭昇、林素清先生均認為「

」字疑「旅」字古文之形訛。[26]而「旅」字下正從二「人」之形。如此說可信,則「

」的確本從「人」形,而可與本簡「△1」、「△2」相對應。換言之,「△1」、「△2」或許是「旅」字。簡29「邦之奇士△1卒」中,「△1卒」應該是個詞組,李零先生讀作「御卒」。「旅」(來魚);「御」(疑魚)聲音關係如同「旅」與「虞」(疑魚)。雖然文獻中似乎未見「御卒」一詞,但是我們懷疑這或許是互文的用法,因為文獻上有「御士」、「奇兵」的說法。前者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以狄師攻王,王御士將禦之。」後者如《尉繚子·制談》:「奇兵捐將而走」,而「兵」、「卒」義近,說成「奇卒」意思相去不遠。筆者另一考慮是將「△1」讀作「武」(明魚),與「旅」(來魚)在聲音上是複聲母、疊韻。「武卒」,見於《荀子?議兵》:「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都城屠於句踐,武卒散於黃池。」至於簡37上「毋△2軍」,「△2」是動詞,李零先生讀作「御」[27]似乎可從。

 

要說明的是以上的推論都是建立在將「△1」、「△2」釋為「旅」字的基礎上。不可諱言,這樣的字型與一般所見的「旅」有段距離,[28]是否真是「旅」字,還有待將來的材料來論斷。[29]倘若我們同意「旅」字有這樣的省簡方式,則陳斯鵬先生釋「△1」為「從」,似乎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而且文獻上有「從卒」這樣的用法,如《墨子·號令》:「從卒各百人」[30]、《莊子·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31]但是我們考慮到將「△1」讀作「從」,從紐東部,再將「△2」讀作「禦」,疑紐魚部,聲韻關係似乎不是那麼密切,所以暫不取此說。

(三)

簡37-38「

又戒言曰:牪,爾正

;不牪,而或興或康以【37下】會。故帥不可思(使)牪,牪則不行。」此句不易了解,筆者嘗試臆解,聊供參考。《吳子·論將》: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讙譁,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32]

此段似可作為釋讀的參考。首先是「牪」字筆者懷疑可能是屬於「同符合體字」,[33]簡單說就是「牛」的繁體,或可讀作「愚」。「牛」,疑紐之部;愚,疑紐侯部。雙聲,韻部有相通的現象,如《莊子·大宗師》:「彼以生為附贅縣疣」,《荀子?宥坐》楊倞《注》引「附」(侯部)作「負」(之部)。[34]《禮記·樂記》:「坏牆垣。」《呂氏春秋·孟秋紀》:「坏」(之部)作「付(從土)」(侯部)。[35]《史記·大宛列傳》:「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侖頭(侯部)」,《漢書·李廣利傳》作「侖臺(之部)」。[36]而且《管子·地數》:「夫玉起於牛氏邊山。」王念孫《讀書雜誌》:「『牛』氏當作『禺』氏。見〈國蓄〉、〈揆度〉、〈輕重甲〉、〈輕重乙〉四篇。」[37]更是重要例證。由上引《吳子》來看,當個將領絕不能是「愚將」。其次,「正

」,筆者原讀作「征貢」。但考慮到上文簡62「毋尚獲而尚聞命」,沈培先生解釋為「以聽命爲上而不以俘獲多少爲上」,[38]則「正

」似乎不排除讀作「定訌」。正,章紐耕部;定,定紐耕部,聲近可通。《老子》三十七章「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漢帛書甲本、乙本「定」作「正」。《管子·小匡》:「君若欲正卒伍。」《漢書·刑法志》引「正」作「定」。[39]又如〈昭王與龔之

〉簡7「定冬」,陳劍先生讀作「正冬」。[40]「定」在這裡是「一定」的意思,用法如同《史記·項羽本紀》:「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而「

」讀作「訌」,二者同從「工」聲,故得相通。「訌」有爭吵、潰亂的意思。[41]《詩·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賰扔彙!埂睹珎鳌罚骸赣彛瑵⒁病!埂多嵐{》:「訌,爭訟相陷人之言也。」孔穎達《正義》:「又內自潰亂,相陷以罪人也。」這裡的意思是說,假如君王你派遣愚將的話,那些士兵一定會爭吵、潰亂,而無法聽命於上,此與上面簡62呼應。這也跟上引《吳子·論將》:「其眾讙譁,旌旗煩亂……此為愚將」相呼應。其三,「或興或康以會」,「興」有事情剛開始發生的意思,如《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姦偽賮y貪戾之道興」。《史記·樂書》:「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可以引申為「少數」。而「康」則有繁盛、廣大的意思,《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史記·騶奭列傳》:「為開康莊之衢」,可以引申為「很多」。「會」應該有會合、聚會的意思,如《上博(二)·容成氏》52「以少『會』諸侯之師」。「或興或康」就字面來說,大概是說來歸附或會合的人數「或少或多」,這應該是個偏義副詞,重點在「康」。意思是說如果是個「智將」的話,士兵都會來歸附他。而「行」,筆者同意李銳先生所說「《廣雅·釋詁二》:『行,陳(陣)也。』」[42]整句話可釋為「……又戒言曰:愚,爾定訌;不愚,而或興或康以會。故帥不可使愚,愚則不行。」意思大約是說:「……又告誡說:如果是愚將,那些士兵一定會爭吵、潰亂,(不聽上面的命令)。如果不愚笨的話(智將),士兵會大量來歸附他或與他會合。所以不可使用或派遣愚笨的人擔任將軍,愚將會讓陣列潰散。」

 

[1] 編連依照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274。

[3]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4]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孔子2000網,2005.2.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23。

[5] 徐在國〈釋楚簡「?」兼及相關字〉《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12.19)。亦見《古文字研究》25輯 頁348。亦參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0)頁233。

[6]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三刷)頁290。

[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台北:洪葉書局,1993.5)頁1392-1393。

[8] 楊軍譯注《吳子全譯》(貴州:貴陽人民出版社,1998.12)頁310。

[9] 王曉衛譯注《六韜全譯》(貴州:貴陽人民出版社,1998.12)頁197。

[10] 楊軍譯注《吳子全譯》(貴州:貴陽人民出版社,1998.12)頁290。

[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274。

[12]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13]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孔子2000網站,2005.2.2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19。

[14]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孔子2000網,2005.2.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23。

[15] 編連依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1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頁262

[17]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18]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孔子2000網站,2005.2.2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19。

[19] 商承祚編著《石刻篆文編?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96.10)頁22。

[20] 見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其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11)頁95。

[21] 《汗簡?古文四聲韻》頁13。

[2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130。

[23]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頁134、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138。

[24]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2)頁50。

[25]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10)頁312。

[26] 季旭昇師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6)頁137、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其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11)頁95。

[2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267。

[28]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頁466、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426。

[29] 陳劍先生就曾認為:「戰國文字中常有出人意表的省略。」〈柬大王泊旱〉簡14有「 」字,陳先生認為此字即「 」省去「虍」而成之省體。暫不論這樣的結論是否已成定見,但是如此的思考方式,或可幫助我們理解「△1」、「△2」釋為「旅」的可能性。陳劍先生文見〈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30]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95.9)頁543。

[31]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9)頁990。

[32] 楊軍《吳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2)頁304。

[33] 陳偉武〈同符合體字探微〉《中山大學學報》1997.4 頁106-117。

[34]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367。

[35]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367。

[36]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頁265。

[37] 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頁42、286。

[38] 見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所引沈先生的意見。

[39]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60。

[40]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41] 參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7三刷)頁233。

[42]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孔子2000網2005.2.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23。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