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之浅议

2013-01-08

子羔昏(問)於孔子曰:“三王之作也,皆人子也,而其父賤而不足稱也與(歟)?殹亦城(成)天子也與(歟)?”

劉樂賢先生将“與殹”連屬,讀爲“舉也”,【4】恐非。“殹”,馬承源先生未釋。陳劍先生讀爲“抑”而未釋。【5】

按:斷句當從原釋者。從句式及語義不難判斷,“……也與(歟)?殹亦……也與(歟)?”顯然是選擇疑問句。“殹”,當從陳説。前文已述,“殹”、“抑”爲阴入對轉,故“殹”可通“抑”。“抑亦”作爲選擇連詞,【6】典籍中習見。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盗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以往我們只知道“殹”字“秦人借爲語詞……周秦人以‘殹’爲‘也’”(段玉裁注),上博簡的公佈擴大了我們對此字的認識,戰國時期楚系文字也存在這种用法,並且還有以“殹”爲“抑”作選擇連詞的文例,值得引起重視。

二、或

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 四

“或甚於”之“或”,馬承源先生讀作本義字,“或必”之“或”,则讀作“何”。【7】以上二“或”,何琳儀先生皆訓爲“又”。【2】

按:“或甚於”之“或”當讀爲“有”,清王引之《經传釋詞》卷三:“或,猶‘有’也。”【8】如《孟子·公孫丑下》:“夫既或治之。”趙岐注:“或,有也。”“有”屬匣母之部,“或”屬匣母職部,爲阴入對轉,故可通假。“有甚於”一語恒見於典籍,如《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又有甚於此。”

“或必”之“或”,可從馬說,讀作“何”,屬旁對转。盡管缺乏傳世文獻的通假字例,但依“或甚於”之“或”的對轉关系而推之,“或”讀作“何”自可通。“何必”是表否定的反詰語氣詞,與簡文語境相符,文意贯通。

另,“或(何)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之“寺”馬先生讀為“恃”,劉樂賢先生讀為“待”。【4】當從刘說。先秦典籍中“何必”多與“待”連屬,構成常語,如《韓非子·難勢》:“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而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戰國策·齐策》:“色與馬取於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又,两“{從虍從壬}”字,馬先生俱讀為“乎”,似未妥。從文例上說,“何必待”後应接名詞、代詞或谓詞性短語,故此句应讀為:“何必待吾名乎?”

三、女(若)之何哉

……〔女〕之何才(哉)?”“孔子曰:“……” 二

按:依傳世文獻的文例及《魯邦大旱》的通假字例,可在“之”前补一“女”字,讀為“若”。“若之何”乃常語,可作复合動詞,【9】當“怎麽辦”講,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吕氏春秋·大樂》:“民人呻吟,其以爲樂也,若之何哉?”

四、若夫

女(若)夫政(正)刑與德,以事上天,此是哉!女(若)夫毋愛珪璧 三 幣帛於山川,毋乃不可? 四

《釋文》作:“女(如)夫政刑與德……女(若)夫毋愛珪璧。”【1】“女夫毋愛珪璧”,馬承源先生《考釋》云:“‘女’讀爲‘如’,‘女’、‘如’通假。……‘如夫’爲句首連接語氣辭,《史記·樂書》:‘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庙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又《史記·楚世家》:‘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如夫’這样的連接辭在古文獻中较爲少見。”【7】

按:“女”,马先生之意似當讀爲“如”,而訓爲“若”。其實,簡文中的两个“女夫”,可径直讀爲“若夫”。“女”(rǔ),“如”同屬日母鱼部,“若”屬日母鐸部,爲阴入對轉,可以假借。《廣雅》曰:“如,若也。” 《荀子·不苟》:“民猶若未從也。” 楊倞注:“若,如也。”《吕氏春秋·下賢》:“堯論其徳行達智而弗若。”高诱注:“若,如也。”至於簡文中的“女”字随文讀“如”還是讀“若”,當依據篇内語境與傳世文例具體而定。“若夫”,王引之《經传釋詞》卷七:“‘若夫’,轉語詞也。”又“发語詞也。”【10】典籍中習見。既然“‘如夫’這样的連接辭在古文獻中较爲少見”,则“女夫”當讀爲“若夫”。

五、吾子

子贑曰:“否殹(也)。”“吾子女重命其歟?”“女(若)夫政(正)刑與德,以事上天,此是哉!……” 三

俞志慧先生云:“‘吾子’乃孔子對子貢的敬稱。”【3】

按:此言極是。一般而言,“吾子”是表“相親之辭”(《儀禮·士冠禮》鄭玄注)的敬稱。而在儒家文獻中,孔子多對弟子稱呼“吾子”,相當於第二人稱“您”。《孔子家語·三恕》:“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説也。”《孔子家語·辯樂解》:“周賔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孔子曰:‘唯丘聞諸萇弘,若非吾子之言是也。”《尚書大傳》卷五:“子夏讀書畢,孔子問曰:“吾子何爲於書?”因為“吾子”云云多為孔子所言,故簡文“吾子”之前不必另標明“曰”字以示區别於子貢。王引之《經传釋詞》卷七:“‘若夫’ 发語詞也,《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文子曰:‘若夫知賢人莫不難。’《孝經》:‘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则聞命矣。’”【10】故簡文自“若夫”起継為子貢之言。

六、 若……其歟

吾子女(若)重命其與(歟)? 三

“女”,馬承源先生读為“若”,【1】顏世鉉先生訓為“乃”。【11】“重命其”,俞志慧先生認為是“重其命”之倒。【3】

按:此句虚詞頗難訓解。“女”,可從马說。“重命其”,俞說虽便於理解,但目前不宜採用。

從語法上說,“若”為副詞无疑;而“其”作代詞時,一般是指示代詞或兼語,很明顯,在簡文中“其”絶非代詞。從文意推求,此句的虚詞含有測度語气。楊伯峻《古汉語虚詞》云:“‘若’可作表示不肯定之副詞,可譯為‘似乎’‘大約’等。”【12】又云:“‘其’作副詞,表示估量、推測、不肯定,可譯為‘大約’‘大概’‘可能’等等。”【13】又云:“‘與’‘歟’還可以表示推測,估計。”【14】因此,“若……其歟”連用,很可能是加强測度語气。

注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頁。

【2】何琳儀:《滬簡二册選釋》,簡帛研究網(03/01/14),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elinyi01.htm

【3】俞志慧:《〈魯邦大旱〉句讀獻疑》,簡帛研究網(03/01/27),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yuzhihui03.htm

【4】劉樂賢:《讀上博簡〈民之父母〉等三篇札記》,簡帛研究網(03/01/10),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ulexian01.htm

【5】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03/01/08)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6】楊伯峻《古汉語虚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73頁。

【7】同【1】第208頁。

【8】王引之《經传釋詞》,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64頁。

【9】同【6】第61頁。

【10】同【8】第153頁。

【11】顏世鉉:《上博楚竹書散論(三)》,簡帛研究網(03/01/19),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yuanshixuan01.htm

【12】同【6】第134頁。

【13】同【6】第111頁。

【14】同【6】第308頁。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