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之探究

2013-01-08

戏曲形式方面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一层坚硬的物质外壳,如元曲的音律,只有穿破这一层外壳,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对对象的深切了解。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及其门人弟子所开创的曲学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浦江清先生曾经对吴梅作如是评价:

近世对于戏曲一门学问,最有研究者推王静安先生和吴先生两人。静安先生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戏曲本身之研究,还当推瞿安先生独步。[4](王卫民前言)

这一评价也基本上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但近代以来的戏曲研究,包括元曲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影响之下展开的。王国维开创性的功绩使我们在一个阔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审视元杂剧,认识关汉卿。与王国维的研究相比,吴梅的元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编集曲本、订正曲谱、归结曲律、审音酌文。但正如浦江清先生指出的,吴梅的曲学研究才是真正的“戏曲本身之研究”,而王国维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围的、历史材料等方面的,虽然他对元曲有很深的感悟。对元杂剧而言,创作的中心在曲,表演的中心也在曲。如果我们对吴梅倡导的“曲学之道”不甚了了,领会元曲之高妙,体味元曲家之用心,则绝无可能。种种宏言高论,都可能是隔靴搔痒。

与思想内容的研究相比,形式研究显得冰冷无情,远离价值系统和功能系统。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形式研究而躲进故纸堆,拒绝阐发元曲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但形式研究本是元曲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常的形式研究几乎陷于中断,由此带来的问题则足以发人深省的,现在很有必要补上一节。

刍议之三:多一点纵横上下

“元曲”包括元曲杂剧和元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5](P126)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了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建国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10](P181等),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21世纪的元曲研究有希望么?我们且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宁宗一等,元杂剧研究概述.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李修生,元杂剧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吴梅戏曲论文集.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宋元戏曲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王季思,关汉卿〈玉镜台〉杂剧再评价. 河北师院学报,1990(2).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蒋星煜,〈西厢记〉考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陈中凡,元曲研究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文学评论,1960(4).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解玉峰 赵俊伟 [2001-7-17 23:37:23]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