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解析

2013-01-06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热。仓热复相辅,是以成燥湿。燥湿复相辅也,成岁而止。”[④]

在这一生成过程中,以完成四季的周期——一年为一个完整的生生过程。在这一程中,“神明”一词与人的精神和认知似乎无关系,而属于自然界神圣性之光。[⑤]由此可以推判:郭店楚墓竹简的生成论还基本上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虽然在该篇中,作者也想对自然界的统一性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但对于人类的文明如何产生的问题似乎还未触及,与《易•序卦传》非常不同。《易•序卦传》对生成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也。”天人关系在《易•序卦传》所描述的生成论的过程中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了。人类文明之根在于自然。

由以上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恒先》篇的生成论有两条线索:一是描述自然界的生成过程,二是描述人类文明如何从自然界中产生的。两条线索还未统一。而《太一生水》篇则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没有触及人类文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易•序卦传》则将自然的演化过程与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统一起来了。从单纯的逻辑上看,《易•序卦传》好像是对《恒先》篇思想的综合。但我们暂时还不能匆忙地下结论,说《太一生水》篇的时间在《恒先》篇之先,而《恒先》篇又在《易•序卦传》之先。因为,人类思想产生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新思想可能早已经出现了,但有人不知道,还在坚持旧的思想,这完全是可能的。即使在今天也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再者,思想的学派归属不同,也使得他们的思想观点不同。我在此将三者作一比较,其目的并在不于要从时间上说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只是想说明,在先秦时代,有关宇宙生成过程的思想,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从而体现了百家争鸣时代思想的活力与多元并存的状态,与后来思想定于一尊的时代非常的不同!

四、释“复”:

《恒先》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关于“复”的思想观念与概念的内容就值得重视。在《恒先》篇,“复”字写作“ ▲”,一共出现6次,主要作为动词和名词使用。作为动词,“复”字的意思有重复,返回之意。名词的意思与动词相同,也是“重复”的意思。作为形容词的“复”字,则是“重复的”,如“▲(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下文列举了“复”字出现的句子:

1、“异(翼)生异(翼),鬼(畏)生鬼(畏),……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

2、“▲▲(察察)天地,焚焚(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隹(唯) ▲(复)以不废。”

3、“天道既载,隹(唯)一以犹一,隹(唯)▲复以犹▲(复)”

4、“举天下之生(性)同也,其事无不▲(复)。”

从以上所举例子来看,在《恒先》篇,“复”字不只是一般性的词汇,而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如作者认为,“▲▲(察察)天地,焚焚(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隹(唯)▲(复)以不废。”可见,没有“复”,“明明之天能”的运行也难以为继,“复”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作者又认为,“复”是事物产生的普遍性规则:“举天下之生(性)同也,其事无不▲(复)。”

但是,《恒先》篇中的“复”字究竟何意呢?让我们首先还是回到道家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文本之中。

考察王弼本《老子》,“复”字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复”字共出现9次,作为名词性的“复”,只有一次:如十六章:“吾以观其复”。作为复合名词有两次,“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作为副词,“复”字共出现5次,有“再一次”、“又”的意思,如“各复归其根”(16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28章),“复归其明”(52章)。作为动词也只有一次,即六十四章所云:“复众人之所过。”此处,“复”字即“回归到”的意思。而此处的“过”字非一般意义上的“过错”,而是指众人追逐浮华、枝节的行为,即有“过头”之意。王卞点校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守微第六十四”云:“众人学问[皆]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实]也。”王卞校注曰:“影宋本原无‘实’,据顾本补。道藏本作‘使反本实者也。’”任继愈《老子新译》对此句中的“复”字,释为“补救”、“弥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对此句中的“复”字释为“挽救”。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将复释为“复补”,并引《庄子德充符》篇“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为旁证。我认为,这些权威性的解释都未能深达老子之意。当以河上公注为的解:“复”,即是回归到“道”。由末返本,由浮华返回到质实。引申而言,即是由纷繁的表象回归到本质的起点,也即回归到真理本身。以上是对《老子》文本中“复”的哲学意义的分析。

再回到《恒先》篇“复”字出现的上下文,我们考察其“复”的哲学意义。该篇在讨论有气的形下世界里万物生成的现象时说:“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接下来讲“异生异,鬼生鬼,▲生悲,悲生▲,哀生哀。”并将此称之为“求欲自复”。接下来又讲“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才(哉),云云相生。”天地同于气而“异生(性)”,察察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最后得出结论:“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恒先》篇中的“复”字,其本意乃是“反复”之意,引申为“相伴随”之意。由此意思出发,再来理解后面3、4两句中的“复”字,

“天道既载,隹(唯)一以犹一,隹(唯)▲(复)以犹 ▲(复)”

“举天下之生(性)同也,其事无不▲(复)。”

我认为,此两处“复”字都是讨论形下世界里万物生成特征的文字。对于形上世界的“恒先”产生了“或”,“或”产生了“气”,“气”自生而言,是不存在“复”的现象。只有在形下的世界——天地产生之后,万物才有“复”的现象。联系《太一生水》篇“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的“复相辅”的观点,《恒先》篇中的“复”字不再是老子思想中“回归到道”的意思,而是指事物相伴随而生的现象。在形下世界里,万物之生皆有其“所生”的所以然,“求其所生”即是追问万物产生的所以然。然而,对于形上世界而言,这种“所以然”是无法追问的。“复”只是形下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现象。

通过对“复”字意义的考察,我们能否作进一步的推论:说《恒先》篇在讨论万物生成的过程问题时,对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采取了一种分离的方式。对于形下世界的万物生成过程而言,我们可以追问其“所以生”的理性根据。但对于形上世界而言,我们则无法追问其“所以生”的理由,至多只能描述其大致的过程。这是否是对老子“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与“不可名”之“名”的一种哲学回答呢?仅以此诠释示教于诸位方家。

[①] 原文根据上博简(三)李零释文。为了排字方便,均以现代字释之,后仿此。

[②] 释文参见余明光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一书附录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③] 关于《太一生水》篇的学派归属问题,可以参见萧汉明《简论〈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归属》(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一书第二章第三节,东方新出版社2000年版。

[④]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⑤] 关于“神明”一词的意思,参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一书第二章第105-109页。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