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庄子》新论

2013-01-05

庄子受到的冤枉也很大。过去许多人都说他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庄子不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只是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他所讲的道,实际上是讲艺术精神。徐复观说:"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因为他没有研究宇宙的本原,因此,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哲学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他也不研究政治问题,也没有参加宗教活动,所以也没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他的艺术精神只有美丑、雅俗的问题。庄子讲的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是非常高雅的。因此,庄子哲学应该是高水平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学者都十分欣赏庄子哲学,就是欣赏他的高雅情趣,而不是欣赏他的唯心主义。庄子讲精神自由,是主张超越一切局限。他称那种思维方式?quot;拘墟",比喻为井底之蛙,用现代话说,就是局限性。他要以道观天下,要摆脱任何束缚。这些束缚包括人间所有的思想顾虑。他认为,儒家提倡仁义道德,就是给人一种精神束缚。按人的本性本来应该这样做,因为有了仁义,人们就要考虑如何做才符合仁义,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按自己本来的想法做,处处要以仁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法则。因此,庄子认为,仁义破坏或者摧残了人的本性。毁誉也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思想负担。人们总是不太了解自己,经常要通过周围人们的反映来认识自己,如果大家说好,就认为自己做得对;如果大家反对,就是自己做错了,就要纠正。于是,做什么事都要看大家的反映,自己的精神就不能自由。庄子提出?quot;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世间的毁誉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当然更不会成为精神负担。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而别人的主张则是十分错误的。所谓"自是而相非"。在辩论的时候,都站在自己的学派性上,是讨论不出是非的,也是无法确定是非的。这是学派性的思想局限。他提出,人在床上睡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烂泥中睡觉,就会得风湿病,但是,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要是在树上睡觉,会发抖,难道猿猴也这样吗?如果让泥鳅在床上睡觉,第二天一早,它就干了。如果让猿猴在床上睡觉,它们也会很不习惯的。从物种的角壤纯矗?髦治镏忠灿凶约旱氖欠恰U馐峭蛭锲降鹊墓勰睿?胛鞣剿?"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是很不一样的。后来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可以认为是这种思想的继承。过去,提倡优胜劣汰,似乎人类是优胜者,而万物是劣汰的对象。但是,人类后来发现,把万物淘汰以后,人类也就失去自己的家园。保护万物成了人类的责任。保护万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有了这种觉悟以后,对庄子的这种万物平等的观点,应当有新的评价。总之,庄子的精神自由,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摆脱各种束缚:时代的束缚、地区的束缚、阶级的束缚、传统的束缚、观念的束缚、自己的肉体与心灵的束缚等。庄子的这些思想与观点都是有合理性的。但是,用西方的求真哲学的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求美哲学和精神自由,得出了全盘否定的结论。这也是学术上的冤案,应该平反。学者的欣赏与教材的贬抑的矛盾,在这里可以得到一种解释。

四·相对论与辩证法

相对论即相对主义,似乎是庄子哲学的一大特点。甚至可以认为是庄子哲学的代名词。理由大体一致。主要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篇》)这也是可以作详细分析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此,都是指示代词,代表那与这。可以代表某个人,某个集团,某个时间,某个地区,某个条件,以及某种情况等。例如,这个人认为鱼好吃,那个人却认为蛋好吃,这里就有不同的是非。又如,儒家认为需要用仁义治理天下,天下才会安定;法家认为仁义不管用,只有用法制才能治理好天下。儒家提倡礼乐制度,道家认为礼是搅乱社会的首要因素,墨家认为乐不解决吃穿问题,是劳民伤财的东西,所以他们主张"非乐"。现代,无产阶级认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起家发财的,资产阶级认为资本家是靠自己本事起家发财的。在时间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是非。例如,晚上该睡觉时,睡觉是正确的,如果唱歌,就不对。如果在上音乐课,老师要求唱歌时,不唱歌,却要睡觉,那就是错误的。唱歌与睡觉都有适当的时间,在不适当的时候进行这些活动都是错误的。过去,武松打虎成了英雄,现在再打虎,可能就要坐牢,因为老虎已经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韩国人爱吃狗肉,美国人不吃狗肉,爱吃牛肉;印度人不吃牛肉,却吃猪肉;回族不吃猪肉,多吃牛马肉。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不能说吃法与我不一样的都不对,都是陋习。例如,不吃猪肉的民族不能反对其他民旅吃猪肉,爱吃狗肉的国家不能说不吃狗肉是陋习。同样道理,美国人不应该说韩国人吃狗肉是野蛮的,也不应该说印度不吃牛肉是不开化的表现。应该互相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人有狭隘心理,只要与自己习惯不一样的,他们就一定要说东道西,这也指责,那也批评。似乎真理都在他那里,总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别人、评论别人、指责别人,甚至还要用经济制裁别人,用武力干涉别人。缺乏的就是平等观念。

同样是天下雨,评价可有很大差别。由于大旱,下雨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已经大水成灾,再下雨,就要加重灾情。农民播种后盼着天下雨,城里人为了行动方便,希望晴天。收获季节,农民怕下雨导致新收的粮食发霉;也许气温太高,城里人还希望下一些雨,降降温,凉爽一些。养鱼人没有水不能养鱼,水多了又怕冲走鱼苗。总之,下雨好不好?谁也答不出来,因为在这里确实无法确定是非。这并不是没有是非,而是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是非。这不是相对论,而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正辩证法的是非观。

关于辩论的问题,庄子提出来说,我与你辩论,你赢了,难道你就正确吗?或者我胜了,难道我就对吗?或者都对,也可能都不对?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理解,总以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实际上是非并不象黑白那样分明。中国历史上曾经讨论过天体是圆球形的(浑天说),还是伞形的(盖天说),后来好象是说圆球形的赢了,因为浑天说统治中国天文学界达两千年之久。西方近代天文学传进来以后,说天是空的,既没有圆球形的天体,也没有伞形的天体,只是无限的空间。庄子接着说,如果来了一个第三者,他支持你的意见,你也不一定对;如果赞成我的观点,我也不一定正确;如果他的主张是与你我都不一样的观点,那么,是非就更难判断了。第三者是有代表性的。再来第四者,第五者,也可以类推。总之,辩论是判断不了是非的。所?quot;道理越辩越明",只能说明在辩论中使双方的观点都更加明白了,并不能最后确定是非。

辩论不能最后确定是非。那么,如何确定是非呢?我们可以说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确定是非。这个问题是否就因此有了结论呢?还没有。例如,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辩论,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浑天家可以用实验的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实验的具体做法是:用一个圆球,标上天上的各种星象,做成浑天象这么个仪器。将这仪器放在地下室里作缓慢匀速的旋转运动,与地面观察到的天上星象的出没,一一相应。在制订历法的时候,历代历法家都是根据浑天说的理论来制订的。这些历法的精确度是很高的,有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年的实践不断证明浑天说是正确的。但是,千年以后,西方传来近代天文学,浑天说也就被取代了,被证明是错误的。千年实践所不断证明的结论,为什么还会被推翻呢?实践证明究竟能不能判断真理呢?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这些问号,只是说明一种事实:所有具体真理都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真理的总合,才构成绝对真理。正如黑格尔所说:真理是一个过程。一定时期的实践可以检验这一时期的真理,也就是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出现的事物的是与非。实践发展了,认识也发展了,是非问题还要继续研究,还要再检验。世界历史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所谓实践检验,不是有一两个人实践一下,就能确定是非的,也不是一两次实践就可以检验出真理来的,甚至不是几万人几百年的实践就能盖棺论定的。所谓实践检验,必须讲"社会实践"。有了"社会",就不是个别人的,也不是局部的,地区性的,更不是短时期的。所谓"社会实践",就是指世界历史上所有人的实践,应该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世界上所有人的一切实践。一时一事的实践,只能检验人们对于一时一事的认识是否正确或者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不能因此就检验出绝对真理来。研究历史,只知道结论,没有领会历史精髓的人,研究自然科学,只有许多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精神的人,研究哲学,只会背诵教条,没有接受辩证方法的人,都不能参透这个似乎非常简单的道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对这一句话中除了"是"与"的"两个字以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过讨论,发表过几百篇文章,但是,有一些人还是在辩证法门外困惑、徘徊、探索。个别人自以为什么都明白,实际上他们更惨,因为至今还摸不到门。他们看到在辩证法门内走动的人,就指责他们是相对论者。这种误解是有原因的。辩证法与相对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一位哲学家说:辩证法包含相对论,但不归结为相对论。我的理解是:相对论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性才是绝对的。辩证法也认为一切都是流动的,即相对的,但相对中包含绝对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都有某种绝对性。例如讲到真理,相对论认为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所有真理的总和也只是一堆相对真理。辩证法认为具体真理都是相对的,但是,所有真理都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是绝对的。否则就不能称为真理。而无数具体真理的总和,可以形成绝对真理。具体真理象一滴水,而绝对真理就是无尽长江。

五·无道则隐

庄子不愿意做官,是很有典型性的。楚国派使去聘请庄子做令尹(相当于丞相),并且送去很多礼金。庄子说:"你见过牲牛呢?用好料养几个月,然后洗得干干净净,宰杀后还精致的容器盛着,送进太庙,供在神案上,还用红布盖着。愿意做这种牺牛,还是愿意做那在野地寻找杂草吃的野牛呢?quot;使者说愿意做活着的野牛,不愿意做牺牛。庄子说那好了,你走吧,我就在这里当野牛。又有国君要聘他,他用乌龟做比喻,把龟杀了,把它的壳供在神庙里,让人以虔诚的心情用它进行占卜。庄子宁可做野龟在水沟里爬着,也不愿意当神庙里的供品。总之,他不愿意当官。他认为做官是用隋侯之珠去弹麻雀,损失是巨大的,得到的却十分微小。在他看来,个人精力、身体健康和生命,都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即使贵为天子,富有煜拢?膊荒苡米约旱纳??ソ换弧:慰龅币话愕墓佟?br> 庄子的朋友惠施是很喜欢当官的,听说魏国相死了,他就匆匆忙忙地赶去接任,怕迟到,相位被别人先占了。惠施任梁惠王相时,庄子到梁国去,惠施派人搜查,又怕庄子来争夺他已经到手的相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如庄子。庄子讥笑他抱着已经腐烂的死老鼠,还怕被别人抢走。他把相位比作死老鼠,其他级别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庄子自己不愿意做官,对于当官的人也不会那么敬畏。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回来时后面跟着一百辆车,装满秦王送给他的财物。路上遇见穷困潦倒的庄子,很神气地说自己没有能力忍耐贫穷,只有一点发财的小本事。以此挖苦庄子的贫穷。庄子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庄子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一个疖疮,给一辆车;舔一下痔疮,给五辆车。干越卑下低级的活,得到的车也越多。你难道也给秦王舔过痔疮,要不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呢?你真行呀!"(《庄子·列御寇》)

庄子不但对个别当官的人反感,而且对整个政治界都有反感。他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肤箧》)小偷被杀头,窃国大盗当诸侯。诸侯家里有仁义,一定也是从哪里偷来的。诸侯是富人之家。按孟子的说法,"为仁者不富,为富者不仁?quot;诸侯应该属于"为富者",就不应该有仁义。因此,庄子认为,他们家有仁义,一定是从哪儿偷来的。

总之,在政治与生命两者间,庄子重生命,轻政治。

庄子不愿意从事政治工作,能不能说他就是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我们可以作一番分析。首先,庄子生活的是战国那个战乱时代,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战国时代更甚。古称"乱世"。其次,参与不义之战,是犯罪行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在不义战争中立大功的人应该 "服上刑", 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庄子不参加这种为不义战争而奔走的政治活动,与儒家所谓的"隐"是相一致的。孔子曾经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与孟子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在这乱世的时代,天下无道,庄子退隐民间,甘受贫贱,独善其身。这完全符合孔子和孟子的说法,有什么不可以呢?庄子也曾经说自己这样避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

那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情况如何呢?吴起为楚国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最后被乱箭射死。白起坑赵卒四十万,为秦国立了大功,最后赐死。蒙恬为秦国名将,也被赐死。李斯为秦国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最大的,最后与他的儿子一起被车裂。秦国是战胜国,战胜国的将军尚且如此,那些战败国的将军自然更惨了。所谓"将军百战死","十个将军九没头"。从这些参战将军的下场来看,庄子的避世还是有根据的,也可以说是明智的选择。庄子不愿意当这些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和殉葬品,是否也有合理性呢?它只不过是儒家所说的"无道则隐"而已。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