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2013-01-05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讨

(一)

楚簡《五行》言天道處有三,分別為:

1.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4-5簡)

2. 金聲,善也;玉音,聖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19-20簡)

3. 聞而知之,聖也。聖人知天道也。(第26-27簡)

言「天」之處亦有三,包括:

1.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第29-30簡)

2. 幾而知之,天也。(第48簡)

3. 大施諸其人,天也。(第48簡)

而言「上帝」處則一,是:

上帝賢汝,毋貳爾心。(第48簡)

下面,我們就從言「上帝」一面的話入題。〔1〕

《周易》中的「帝」,是天帝一神觀。〔2〕而出現在《詩經》中的上帝、上天、天、帝,名稱雖不一樣,但很多時都是異名同實,不離一神。〔3〕

而孔子於「知天命」後,他心目中的「天」,除了是至高無上,有意志,具主宰大能的人格神外,還講「恆其德」的修為(按:筆者嘗謂《周易》「恆其德」的思想是表的「中正」義。而本文又認為,這二者的結合,在竹簡《五行》就正是透過「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以表。然則何以「恆其德」一辭不是於六二或九五爻出現,而竟在表中而不正的六五爻?其實這正是文王寫作「《周易》祖本」其繫辭的一種精微奧妙處。《艮卦.六五.小象》的有說「以中正也」就是明証。有關之問題,於下一篇的《再探》將會深入討論)。下面先來看一則可窺察「恆其德」思要的話。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雖然孔子談說論道之言不乏首尾相應的辭例,〔4〕以示有所強調;但上引的言例,其終始相應之句,當還可以有更精進的奧義在。因它本質上是有譬有喻,這有異於其他同形式的辭例。而相應於此,楚簡《五行》見有這樣的話:「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幾而知之,天也。」(第47-48簡)

這所謂「目而知之」,當涵藏着作者(本文及本「新考察」系列,皆把《說》其原始本的作者,設為是荀子,並隨文加以証說)的微意微旨。〔5〕事實其前的第45簡就有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役』字從帛書說)。」則知「目」之為用是必有「心」的主導作用在其間。故這裡的「進之」當同所謂「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智也」(第27-28簡),這可表也「四時行,百物生」雖皆為人之可見可知者,卻只有智者之知,才易產生美與善的導向、促進和推動的作用。

「喻而知之」例如孔子不見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天何言哉」,而是取「天何言哉」的終始相應為說;顯然因前者所示的「天」容易被理解為並無意志,也不覺涵具「主宰之天」的意味,絕非他雅欲表達的旨意。

但後者則不同。「始」端的「天何言哉」顯具承上起下的作用。它不獨表出孔子相信天雖不言,卻同樣自有意志在,只是天道所行乃不言之教。這便隱含了他說「予欲無言」的理據;〔6〕更重要的是,當他於「終」端再說「天何言哉」時,話卻又可產生出另一番含義,就是天對「四時行,百物生」的終始事是知曉的,〔7〕但並無妄執而致干預造作之為,有若「無知」,因中道無為所致的「自成」、「自道」(《中庸》:「照撸?猿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