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

2013-01-04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也许代表男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及矛亦是一样。”而“箱子、皮箱、厨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种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以幽深的函谷为子宫,以长长的手杖为男性性器官是十分恰当的隐喻,这也是非常符合神话所具有的比喻、象征、幻想等形象思维的特点。夸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其全部的余力化为一片生机无限的桃林无非是告诉人们他深深地爱着大地母亲,至死也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夸父爱恋自己的母亲也绝非空穴来风。“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有种种变相。她是伏羲之妻,也是黄帝之妻。”“这一对夫妇,常现身为一种奇特的长尾孪体连身形相。”“伏羲作为黎明之晨曦的象征,就是黄帝和太阳。”专家何新的考证让我们得知夸父不仅是女娲的孩子,还是黄帝的儿子。既然黄帝和夸父是父子关系,那么夸父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逐日”就只能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即每个儿童都是“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的,“这是精神冲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无论正常的儿童还是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都有‘恋母’或‘恋父’情结,这一点则是相同的,所谓区别也只不过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

弗洛伊德的“恋母仇父”说,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这种学说,虽然曾引起许多评论家激烈的争论和反对,但事实证明,它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神话《夸父逐日》中,我们不是也可捕捉到这种“恋母”情结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由于爱的偏执所造成的人性弱点。

3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三大著名悲剧家之一索夫科勒斯的神话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王子。在他出生的时候,神谕他长大后要弑父娶母而被遗弃,其预言最终得以应验,俄狄浦斯被他无意识的罪恶所震惊,他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家乡。无疑,《俄狄浦斯王》是成功的,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同是悲剧、也具有“恋母”主题的“夸父神话”。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称其为“十全十美的悲剧”,自然包括了对这种既是母子又是情侣关系的认可。。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悬挂着类似主题以供后人瞻仰的精品绝非仅此而已,弗洛伊德总结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夫科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此外,还有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卡夫卡的《判决》等也都是类似作品。据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首选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就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