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从崔莺莺、杜十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

2013-01-04

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崔莺莺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也更加突出。而这其中,时代环境之变迁当是重要因素。蒙古族人主中原,带来了某些文化的“异质”,旧有的思想和风俗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元朝统治者在利用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思想界相对松动与活跃。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礼教磐石也随之动摇,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而《西厢记》所描绘的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反驳,崔莺莺的形象因被注入了时代因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牡丹亭》产生的明代后期,社会矛盾非常复杂,思想界的斗争也格外尖锐。一方面,封建卫道者为挽救大厦将倾、礼崩乐坏的局面,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钳制。作为社会底层的女性,在精神和肉体层面受到禁锢和迫害更加深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文化界异常活跃。从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文人士子就反对封建专制与皇权的绝对性,思考人的主体意识。属于王学左派的李贽,更是离经叛道。作为泰州学派后学的汤显祖。也在继承李贽等人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以“情”抗“理”,崇尚真性情。同时,明代后期市镇经济蓬勃发展,市民阶层蓬勃兴起,以精神自由、个性高扬为特征的市民思想盛行于时。杜丽娘的“至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外,更多的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这已经超出了爱情的范畴,表现出突破禁欲、对活生生的人的体认和尊重。杜丽娘的形象对于封建制度的冲击,对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比一般的追求自由爱情要强烈得多。她所包含的人性复苏、肯定人欲、张扬个性的精神,表明了晚明时期对人性内涵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大范围的肯定。

明清之际的社会巨变,促使学人们用历史批判精神来反思明代乃至整个传统社会政治。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大胆批判揭露至高无上的君主。顾炎武认为,要保全天下,则须依靠天下匹夫的责任心,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看来,王朝的易姓改号与兴衰存亡只是与君臣统治者的升降沉浮有关,与天下百姓的切身利益无关。而保天下,为天下百姓的利益而奔走呼号,这才是正义人士和民众应尽的责任”。这些杰出的思想家的进步言论,对很多作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家们淡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充分肯定女性的价值,强调女性的独立和尊严,给予女性应有的尊重。李香君热爱生活、珍惜感情,更重要的是她注重名节,是非分明。以国事为重,表现了女性心胸和思想境界的重要变化,由此也达到了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的最高峰。

可以说,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无不蕴涵着社会思潮的特质,映射着时代进步文化的痕迹,是广大民众反封建的要求不断加强这一社会现实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显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对爱情问题、女性问题的认识在逐渐深化。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