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象解读

2013-01-04

在众多的和尚形象中仅有甘露庵的老和尚一个好人。他慈悲为怀,且行善积德。值得注意的是牛布衣死后,他央求邻居来帮忙时用于招待的是“一顿粥、一二十斤酒、面筋、豆腐干、青菜之类”,这确实有别于其他人。他“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又“因厌京师热闹”,所以到了海月禅林。这样一个形象在众多的和尚形象中十分醒目,相对说来他更像和尚一些。

吴敬梓塑造了一批寡廉鲜耻、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如范进、周进、王惠、匡超人、马二先生、鲁编修等,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当然还有淡泊功名富贵的真儒贤人,如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这些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虽少,但却倾注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在作者主观倾向上的一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笔锋首先指向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书中严监生死不咽气的一段描写,堪称神来之笔。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让众人乱猜,说什么他只管摇头。只有小妾赵氏深知其意,待她挑掉灯盏里的一茎灯草后,严监生便点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死不瞑目的吝啬鬼啊!作者辛辣的讽刺不仅仅在于士林,而且还表现在和尚形象上。

作者对和尚总是一有机会,便加以讽刺和嘲笑。如第二十四回,因果轮回本是佛教宣传而希望众生接受的教义,如今反倒成了和尚诈取钱财的手段。再如第二十八回里受龙三之困的僧官谙熟世道,“贫僧到了僧官任,还不曾请客。后日家里摆酒唱戏,请三位老爷看戏,不要出分子。”“到第三日,僧官家请的客,从应天府尹的衙门人到县衙门的人,约有五六十。”又见第四十七回,唐二棒椎和虞华轩“同到龙兴寺一个和尚家坐着,只听得隔壁一个和尚家细吹细唱的有趣”。唐二棒椎前往探听,回来说是“我县里仁昌典方老六同厉太尊的公子,备了极齐整的席,一个人搂着一个戏子,在那里玩耍”。原该清心寡欲的出家人频繁地与俗世之人来往,还尽量是权势之人,并为他们提供玩乐的地盘,佛门中藏污纳垢,亦非一片净土!

又如第四十一回借写南京的清凉山地藏胜会,含蓄地讽刺了地藏菩萨。“人都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把眼闭着,只有这一夜才睁开眼,若见满城多摆的香花灯烛,他就只当是一年都是如此,就欢喜这些人好善,就肯保佑人。”原来地藏菩萨是如此愚蠢,如此地容易上当受骗。佛教所谓菩萨的灵验、圣明,都只是一场笑话。诸如此类,足见作者对和尚、对佛教的犀利嘲讽。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说“声态并作”的和尚形象亦是构成《儒林外史》呈现“彼世相”的社会层面之一;是体现《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方面。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90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89

{3}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威廉希尔app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