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事频繁的中唐,诗人有对战争的理智和冷静的思考,更有对战争给征人带来痛苦的深深同情,诗风沉浑。例如《长城闻笛》“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借孤城笛声,写戍边将士凄凉苦涩心境,“秋风老将心”一句为全诗主旨。写来饶有情致,气韵沉雄。纪昀谓:“唯起调‘林’字趁韵。且长城不应有砧声,‘砧’字亦不免趁韵。”(《瀛奎律髓刊误》)似求之过实,盖文思之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不一定要全部见于眉睫之前。况近观孤城,未必无“林”,而笛声则可假想象以接思妇之砧声,意为笛声断续随风,又断续风随断续砧,其情致如此,不可谓之“趁韵”。再如五言排律《赠邻家老将》描写一位老将,在大漠寒山孤城夜月的艰苦环境中征战十年,“万里带金疮”,屡立战功,却得不到封赏,最后“力尽到贫乡”。诗的结尾咏叹道:“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余孤剑在,开匣一沾裳。”这首诗揭露统治者的赏罚蒙昧与冷酷无情,歌颂老将为国献身的赤忱,人物形象生动,诗的情调悲壮,可与王维的七言歌行名篇《老将行》并读。
杨巨源是一个忧国忧民、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亦凸显出一种深婉之风。如《寄江州白司马》“江卅l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题寄白居易,故仿白体。此诗破题如道家常,询其近况。后三联尽是劝慰语,江州山水可赏,而东林空门则莫拘牵,须知犹可自致于青云之上。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一气转折中自见风骨,故尔可喜”,颇为贴切。
杨巨源的写景抒情诗为人所称道。诗风清婉,造意奇特,词彩瑰丽。如《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咨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这首送别诗一下笔便直写自己曾到杭州并亲眼见了海门潮色日光之美景,下半篇又设想两位友人咨询公事、细论诗情。诗的构思新巧,想象奇丽,语脉流贯,意境动人。金圣叹在《选批唐诗六百首》卷六极口称赞:“送人诗,此为最奇。”孙琴安先生评杨巨源七律“骨力苍劲,颇有健气,又时有盛唐秀赡韵倩之音”是中肯的,因而王夫之称赞杨巨源七言诗为“中唐第一高手”。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折柳相赠,借柳寄情之诗词始于春秋、昌于汉朝,盛于唐朝,它在唐宋诗词中不胜其数,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故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习俗。古人赠柳寓意: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中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最具巧言令色,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诗人以柳丝谐音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难舍难分之情。全诗浅显、易晓,明白如话,如灵心一闪的感悟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细腻、情感真挚的一面。构思深巧婉曲,诗风极为清婉、柔丽。
杨巨源今存七绝二十五首,其中不乏构思巧妙、因景造情、婉而多味之作。《城东春早》尤为精彩:“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首诗于清新、自然的语言中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写出了早春之神韵。第三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袱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袱艳己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己无新鲜之感。此与上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此诗纳清极、袱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为轻快,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堪称佳篇总之,作为“中唐第一高手”的杨巨源,他的诗既有意境开朗阔大之作,也有婉曲微妙的佳篇,呈现出中唐少有的健朗、豪迈的精神风貌。其苍浑劲健、清婉柔美的诗风,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