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讨唐代诗文中绿珠故事的文化意蕴
论文关键词:绿珠 唐代 美女祸水 殉情 知遇
论文摘 要:历史上的绿珠只有一个,而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绿珠都是对绿珠故事的“各种解释”,在晋至北朝时期,诗人们大多着眼于歌颂绿珠的美貌和才艺,唐代诗文中也不乏赞叹绿珠的美貌和才艺的作品,但是人们逐渐从道德角度来审视绿珠故事,或褒或贬,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经验对绿珠故事作出的“自己的解释”。绿珠故事的原本形态也给后世对绿珠褒贬不一提供了文本上阐释的可能因子。
美女绿珠她坠楼而死,过早的夭折使人为之感到痛惜,晋代以后,绿珠成为众多诗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晋至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大多着眼于歌颂绿珠的美貌和才艺,尚未上升到道德评判的层面。到唐代以后,也不乏赞叹绿珠的美貌和才艺的作品,如王勃《采莲赋》:“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乃使绿珠捧棹,青琴理舳”[1],但是人们逐渐从道德角度来审视绿珠故事,或褒或贬,唐人所接受和再创造的绿珠故事,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深刻含义。
唐代与晋至南北朝相比,绿珠故事的文本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史传、诗歌等传统样式之外,绿珠故事在笔记、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数量明显增多。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梳理。
一、一旦红颜为君尽——绿珠以死殉贞情
绿珠不惜坠楼明志,被传为千古佳话。时隔半个世纪,在绿珠坠楼之烈举的直接感召下,唐代也发生了一个与绿珠坠楼惊人相似的窈娘殉情报乔知之的爱情悲剧。《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了乔知之有侍婢曰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与婢,婢感愤自杀。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诛之[2]。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志人小说集《续世说》卷九著录此事的时候,一反前人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惋惜、唏嘘感叹,而把此事收录“惑溺”条下,带有明显的贬斥色彩。
《太平广记》卷一七七记载了崔郊秀才与其姑一婢私通,姑贫鬻婢于连帅,连帅爱之,崔郊思慕无已,候婢寒食节外出之时誓若山河。并赠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连帅命婢与崔郊同归。并且“帏幌奁匣,悉为增饰之,小阜崔生矣”[3]。崔郊继承了江总诗中所描绘的绿珠含泪而舞的哀怨凄楚形象,勾勒了一个用罗巾拭泪的泪美人的形象。由此,绿珠哀怨的形象在唐代广为人们接受。唐代诗人刘商《绿珠怨》、权德舆《送张将军归东都旧业》以绿珠怨为题,描绘一种凄冷哀怨的氛围。绿珠的哀怨是美好的爱情之花被恶势力摧折的的凄美。因此,唐代诗人对绿珠在石崇遇难之时以死殉情流露出同情惋惜,高度赞美绿珠的刚烈之举,如汪遵《绿珠》“从来几许如君貌,不肯如君坠玉楼。”
二、绿珠犹得石崇怜——盼君臣知遇锐意进取
绿珠作为一个歌妓,她的命运掌握在石崇的手里,幸福与否,能否得宠也是由石崇一人决定,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封建社会中君臣遇合的关系极其相似,臣子的地位和婚姻关系中妻妾奴婢的地位和命运极其相似。“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中日:“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4]。绿珠作为一个歌妓,在美女如云的金谷园中,却得到了石崇的知遇和宠爱,甚至为了绿珠而速祸。美丽善歌舞的绿珠尚且能得到主人的宠爱,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对自身为代表的落拓文人的终能显达的充满了自信。这些出自初唐四杰笔下的诗句,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匡时济世的自我期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以绿珠受石崇宠爱来比喻君臣遇合,后世已经被经常当做典故来使用。石崇对绿珠可谓有知遇之恩、赏识之恩,而绿珠也没有辜负石崇,在石崇遇难之时,坠搂而死来报答石崇的赏识宠爱之恩。在渴望知遇的文人看来,绿珠是知恩图报的楷模和典范。
三、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抒发怀古感伤情绪
唐代诗人们看到当年铺锦列绣、花奇草异的金谷园,如今已是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荒草映月一片凄凉;富可敌国的石崇最终落了个人亡财空,连心爱的姬妾也无从保全的可悲下场。绿珠如花似玉然而又像春花难常开,虽技压群芳深受石崇的宠爱,但是世事无常,好花易落,就像唐代诗人苏拯《金谷园》中写道:“积金累作山,山高小于址。栽花比绿珠,花落还相似”[4]。更是让人觉得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世事之难料。如刘希夷《洛川怀古》: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词赋归潘岳,繁华称季伦。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4]。
刘希夷面对“繁华事散”的金谷,从萋萋春草、白头翁坐泣、高楼倏冥灭,髑髅萦蔓草中感受到衰败以后的沉寂与凄清;金谷园的昔日繁华歌舞台,今成荒凉狐兔穴这一鲜明的盛衰巨变,让诗人愁绪郁结、悲不能抑。桀骜不逊的李白在《古风》中写道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4]。
洛阳的天津桥见过昔日的繁华,也领略过王公贵戚今天耀武扬威,明天就会人首异处,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见证,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李白慨叹自古以来功成应该及时全身而退,否则世事无常,祸福难料,不如散发弄扁舟。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中李白也同样流露出这种人生慨叹和感悟: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4]。
政治的复杂、竞争的重压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意识的尖锐冲突,是李白面临着一种选择,也就是入世与出世这两种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选择。由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人格形成上的诸多原因,这些人总是处于怀才不遇或抑郁难伸的境地,他们的用世之心常常受到严重挫伤,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的痛苦无望状态。于是投身田园,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求得一种慰藉和解脱。
绿珠在金谷园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最终也逃脱不了坠楼而死的悲惨结局,绿珠和她生活过的金谷成了笃信佛教的人们阐释空无思想最好的例证。如唐朝著名诗僧天台寒山《诗三百三首·传语诸公子》“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4],在他们看来万法皆空,所以劝戒人们不要对原本空无的财色执迷不悟。唐代另一位诗僧贯休也在吟咏绿珠的诗中表达佛教空无的思想。他在《偶作五首》、《洛阳尘》中分别写道:
君不见金陵风台月榭烟霞光,如今五里十里野火烧茫茫。君不见西施绿珠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君不见汉王力尽得乾坤,如何秋雨洒庙门[4]。(《偶作五首》)
昔时昔时洛城人,今作茫茫洛城尘。我闻富有石季伦,楼台五色干星辰。……伊水削行路,冢石花磷磷。飞鸟好羽毛,疑是绿珠身[4]。(《洛阳尘》)
诗中先是浓墨重彩极力渲染金谷之繁华,来反衬如今金谷之荒凉。以乐写哀,而倍增其哀,以盛用写衰,倍增其衰,想以此来告诫人们,财色以及世间诸相,都不过是虚幻之像,不要滞于虚幻之像。
四、不羡绿珠歌——抒发渴慕隐逸的思想
石崇虽然有敌国之富,但是最终却因财招祸,绿珠虽有绝世之美丽,可最终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坠楼而死,如苏拯《金谷园》中写道:“徒有敌国富,不能买东市。徒有绝世容,不能楼上死。只此上高楼,何如在平地”[5]。所以孟浩然在《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借绿珠之事感慨世事无常,好花易落,抒发对无官无禄自由平淡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有些人平步青云,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可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但是,伴君如伴虎,每天必须小心谨慎,稍有差错,不但自己项上人头不保,重者有可能是满门抄斩,虽然绿珠一时得到石崇的恩宠,但是,也难免会有人老珠黄,色衰爱迟的一天,所以人们不再羡慕绿珠,“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4],而是渴望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五、唯与石家生祸胎——贬斥绿珠为祸水
唐代在有关诗文中,常把绿珠视为导致石崇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如徐凝《金谷览古》:“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4]。认为虽然绿珠歌舞天下无双,但只会给石崇带来杀身之祸。《全唐文》卷七百十引李德裕的《穷愁志·祥瑞论》:“绿珠、窈娘,皆为家妖,以灾乔、石”[5],更是从政治历史的视角将绿珠等同于使西周覆亡的褒姒和使殷商灭亡的妲己。还有人用明哲保身的眼光,批评石崇不予绿珠不识时务的做法。如曹邺《古莫买妾行》:“若遣绿珠丑,石家应尚存”。通过梳理材料我们发现贬斥绿珠为亡家祸水的论调多出于中晚唐时期的文人之口,如在文宗、武宗朝两任宰相的李德裕,“白头游子白身归”的徐凝,曾屡举不第沦落长安十年的曹邺等。衰败的政治局面和混乱的社会秩序,虽然消灭了诗人们的拯世救国的政治热情,但是自身的屡试不第沉沦下僚的经历和遭遇,又不能不引起他们对国事人生深沉忧虑,这种美女祸水的思想源于人们对安史之乱的深刻反省。他们吟咏绿珠的诗歌无不浸染着浓厚的特定时代的色彩。
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在专门记载岭南异物奇事的《岭表录》(又名《岭表录异》)中首次记载了绿珠故乡有关绿珠的古迹风物,原书久已失传,《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太平广记》中保存了一些片段。如《太平广记》卷三九九:
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梁氏之居,旧井存焉。耆老传云,汲饮此水者,诞女必多美丽。里闾有识者,以美色无益于时,遂以巨石填之。迩后虽时有产女端严,则七窍四肢多不完全。异哉(州界有一流水,出自双角山,合容州畔为绿珠江。亦犹归州有昭君村,村盖取美人生当名矣[6])。(出《岭表录异》)
以上这些关于绿珠古迹风物的记载首次见于《岭表录异》,在此之前的文献中,从未有人提及。因为《岭表录异》作者刘恂,曾任广州司马,他的记载应该是在绿珠故里民间口头广泛流传的,然后由他记录下来的,所以也是比较可信的。这些关于绿珠故里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很深远,此后,凡涉及绿珠的故里,几乎都是援引《岭表录异》里的这些材料,如宋代乐史的传奇小说《绿珠传》以及《广西通志》、《广东新语》等。在见多识广的耆老们看来,美色是祸水,是可怕的洪水猛兽。为了从源头上杜绝美女的出现,就用巨大的石块把井填上。
唐代绿珠坠楼故事流传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唐朝诗人李翰《蒙求》:“伯道无儿,嵇绍不孤。绿珠坠楼,文君当垆”[7]。《蒙求》是用四言韵文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大致比较客观,其中许多成为后来《三字经》、《幼学》等取材的来源,并且四字成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绿珠故事借助这种普及性的启蒙读物流传范围越来越广,产生的影响也愈深远。
绿珠故事的原本形态也给后世对绿珠褒贬不一提供了文本上阐释的可能因子。一方面石崇生活荒淫腐败,一味显财斗富招致杀身之祸,孙秀索要美妓绿珠,石崇舍不得把绿珠送于孙秀,因而速祸,这是后世贬斥绿珠是祸水,是石崇亡家的罪魁祸首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石崇对绿珠有宠爱知遇之恩,甚至不肯把绿珠送给孙秀因而速祸,绿珠没有辜负石崇,临难毅然坠楼而死,绿珠之死是由于赵王伦、孙秀这些权豪势要们的罪恶造成的,她的死又可以被看成是美被邪恶势力所摧残,因此,人们为她的死,也为美的毁灭而痛惜,认为绿珠是为了殉爱情而坠楼,把绿珠之死看成是对爱情的忠贞专一的表现。总之,不同时期的人们常常把历史上的绿珠故事进行加工改造,让她体现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意愿。
参考文献:
[1]《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
[2]《旧唐书·文苑传中·乔知之传》卷一百九十,第5012页.
[3]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1379.
[4]陈贻.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564,545,1446,1264,773.
[5][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七百一十,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第7288页.
[6]《笔记小说大观》三编[M].台北:台湾新兴书局1981:1014.
[7][宋]徐之光著,颜伟才等注释.蒙求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