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开展档案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档案学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档案学研究最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必须深入档案工作实际,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而开展调查研究,除了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经费做保证.没有科研经费或科研经费不足,档案学研究便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特别是进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不仅要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来搜集资料,而且要购置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因此对经费的需求更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档案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从无到有,逐步拓宽,不少档案学课题都受到社会各有关部门的经费资助,一些档案学应用技术课题(如档案机械化修裱机研究)甚至还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当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
科研经费的获得,不仅使一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的档案学重大课题能够及时地被攻克,而且通过组建档案科研共同体(档案科研课题组),档案学者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较大的提高,档案学的科研资源(包括人才、经费、设备)也逐步得到优化配置.同时,我们也就该看到,由于一切运动的物质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档案学研究也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发展条件的,因而它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之间又经常处于对立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财力、物力总是有限的,对某项事业投入的增加,便意味着对其他事业投入的减少.目前由于社会的档案意识比较淡薄,我国的档案科研经费从总体上讲还比较紧张,尚不能满足档案学界对它的需要,与相对繁荣的档案学发展形势显得极不相称.国家档案局虽然自1986年起就开始启动"科技三项费用",但每年可以划拨的科研经费毕竟有限,与全国档案学者对科研经费的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在国家和地方社科基金项目中,档案学课题只占有很小的比例(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中只有一项与档案学直接相关).一些比较重要的档案学课题一直无人研究的根本原因不是缺少研究人员,也不是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强,而是科研经费的严重短缺.也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档案学者只能选择一些零星的局部的小课题进行分散研究.
科技与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并已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形成和积累的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档案的门类和载体日8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趋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随着科技活动的不断延伸,科技档案工作和其他专门档案工作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必然导致档案学研究范围的拓宽.同时,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疾速发展,对包括全宗在内的既有档案学理论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档案学界及时地进行理论补充、修正和完善,从而推动档案学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性是一切文献的共同属性,档案作为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种属性.档案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信息资源,数量浩瀚,内容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包罗万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知识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作为档案事业主体的档案馆是一种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国家设立档案馆的目就是为了永久保存档案这一历史文化财富,为科学研究和其他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提供方便.档案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档案内容进行系统研究考证,利用档案印证历史事实,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参加编史修志,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积极参加或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等.所以,从根本上说,档案事业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事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档案学的发展同文化事业的发展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方面,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开展科学文化事业和学术研究离不开系统、可靠的档案史料,特别是史学研究和编修方志,如果没有档案为支撑,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认为,离开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藏的丰富的清代档案,要想研究好太平天国史,这是不可想象的.⑤另一方面,科学文化事业和学术研究对档案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术研究空气活跃,就会推动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编修方志活动,档案馆的利用工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来馆查阅档案的用户络绎不绝.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档案馆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利用方式,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努力提高档案利用工作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馆工作的发展,客观上为档案馆学的建立和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完善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实践基础.换言之,这两门分支学科就是在国家科学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或走向成熟的.
更多内容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