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本年度的中亚史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出版的专著、译著约20多种,学术论文300余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各方面的侧重点与往年的不尽相同。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政治史
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的研究是我国中亚史研究的重要部分。
余太山著《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有关原始史料作了较全面的梳理,考述了六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原与西域关系,并就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崔明德著《隋唐民族关系探索》(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从不同的角度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探讨。
论文以探讨唐朝时期的有关问题为主。杨圣敏《论回纥与唐朝的关系》(《中亚学刊》第4辑)认为,745年以前,回纥与唐之间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之后,回纥控制漠北,双方关系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这种关系依双方力量的消长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唐朝的属国时期(745-756年)、平等抗衡时期(756-787年)、父子国时期(787-840年)。楼劲《汉唐的外事体制与丝路古道上的外交模式》(《敦煌学刊》1期)认为,汉唐的外事体制表现为一套渊源流长的大一统世界秩序观的实践和发挥。它是以内政为本,外事为末;以羁縻不绝式控驭为主要方略,辅以攻守战备;通过内外体同用异的行政建制和礼法规范来具体处理外事的体制。汉唐在丝路上展开的外交活动,是上述外事体制逐渐充实和定型的关键及其具体运作的一个最重要领域。朝聘往来之制,是汉唐王朝规范和衡量丝绸之路中外关系邦交的基本模式。李大龙《回纥派往唐朝使者述论》(《西域研究》4期)、陈国灿《唐开元西州曹符帖目中的西域“警固”事》(《西域研究》1期)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王思治、吕元聪(香港)《18世纪前夜西北边疆局势述论》(《清史研究》1期),则论述了康熙皇帝处理西北边疆复杂局势的举措和平定噶尔丹民族分裂势力的乌兰布通战役。
这方面的研究,本年度从职官制度和行政机构、建置角度论述的文章也较多。韩香《试论“使匈奴中郎将”的来源及演变》(《新疆大学学报》1期)认为,该官职起源于秦。东汉时正式设置,魏晋时演变为“护匈奴中郎将”。郑炳林、冯培红《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敦煌学辑刊》1期)指出,使头是归义军政权派出通使周边的使团最高首领,是唐五代归义军政权为处理错综复杂的周边关系而专门设置的官职。
田卫疆《蒙元时期新疆建置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期)指出,蒙古时期的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设立,体现了内地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管辖统治的延续。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新疆大学学报》4期)认为,1884年新疆建省,将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是国家统治方式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这对其后建立台湾行省和东北三省及议设蒙古行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辽史是中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方面的论文有,拜合提亚尔·吐尔逊《耶律大石与喀喇契丹帝国的建立》(《历史论集》,厉声、安尼瓦尔·阿布里米提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论集》),对耶律大石西行前的经历及其创建喀喇契丹帝国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方面所起的作用和表现出的非凡才能进行了论述。纪宗安《耶律大石治西辽国策述论》(《西北民族研究》2期)认为,耶律大石建西辽帝国,在行政军事方面执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薄赋轻税。对各属国因具体情况而治,并给予一定的自治权,从而使西辽中央政权的统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较高的军队素质和赋有特色的战略战术,使西辽军队成为12至13世纪之间,中亚地区最完整强大的军队。
关于新疆建省后的有关问题的探讨,陈国光、徐晓光《清代新疆地区的法制与伊斯兰教法》(《西北民族研究》1期)认为,新疆地区作为清朝政府行政辖区的一部分,行政体制管理方式由清政府专门规定。因维吾尔社会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在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基本运用伊斯兰教法和维族习惯法。司法审理方面,严重者由国家司法机关管辖。王东平《清代新疆马政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期)、《晚清新疆马政述论》(《西北民族研究》2期),系统阐述了清代新疆的马政。前者认为,清统一新疆后,出于军事、屯政、交通、邮驿的需要,对新疆的马政很重视。一方面同哈萨克等游牧诸部进行绢马贸易;另方面在新疆的伊犁、巴里坤、塔尔巴哈台等地创办了官营马厂。这对新疆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指出,晚清新疆马政处在近代社会的变革时期,是清代新疆马政演变的重要阶段。对新疆现代史的研究,侧重抗战时期。论文有朱培民《抗日战争在新疆》、陈超《新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纪大椿《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时局与新疆和平的实现》(《西域研究》2期、3期)、魏长洪《辛亥塔城和谈钩沉》(《论集》)、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西北史地》4期)等。
二、军 事
与以往相比,本年度这方面的论文较多。杨铭《吐蕃时期河陇军政机构设置考》(《中亚学刊》第4辑)指出,节度使制是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最重要、根本的制度。吐蕃先后设置了青海、鄯州、河州、凉州和瓜州五节度使,并以大臣驻跸河州等地,指挥河、陇五节度使。杨铭、何宁生《曹(Tsar)——吐蕃统治敦煌及西域的一级基层兵制》(《西域研究》4期)认为,本世纪以来在敦煌、若羌、和田等地出土的大量吐蕃文书中的藏语术语Tsar,源于汉文的“曹”。它反映了吐蕃统治敦煌及西域的一级基层兵制。此兵制乃吐蕃占据这些地区后,对唐兵制“曹”的承袭。张国庆《辽朝军队的军事训练和后勤制度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4期)指出,辽军以狩猎代军训,增加了物质又训练了军卒的射杀技能;以畜牧渔猎经济为主,造就了以骑射为特色的、强大而颇具战斗力的军事武装力量。辽军前中期的军队出征,不备粮草,实行现行抄掠的军事后勤制度,有利有弊。13世纪蒙古的崛起、成吉思汗的西征,对中亚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音图《关于成吉思汗的战争观》(《内蒙古社会科学》4期)认为,以战止战,以战强国,以战扩疆,以战养战的战争观贯穿其整个战争生涯。王劲、苏培新《试论西北诸马军阀的几个特点》(《兰州大学学报》4期)认为,西北诸马军阀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三、经济史
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下册)(新疆人民出版),收录了关于新疆牧业、水利、纺织、种植、石油、交通、贸易等方面的20多篇论文。
从宏观上探讨的文章有:李清凌《魏晋十六国各民族政权竞争下的西北经济》(《甘肃社会科学》5期)指出,私家地主所有制与小自耕农所有制兼并与反兼并、强夺与反强夺的矛盾斗争,和它们要求国家政权保护其经济、政治利益的一致性,是当时历史运动的本质。魏晋南北朝包括西北的我国社会动荡的根源是有巨大经济、武装实力的世族地主所有制发展的结果。刘迎胜《蒙古时代中亚社会经济研究》(《中亚学刊》第4辑)认为,从西辽时代至元末的二百余年,中亚处于以游牧、农耕混合类型经济为主导的统一政权控制下。整个中亚东西部之间经济上有明显的差异,不具备形成统一市场的条件。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以及地理上的距离是最终造成察合台汗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蒙古的统治对中亚经济文化的破坏极为严重。潘志平《清季俄英殖民主义势力对新疆的经济侵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期)指出,在殖民主义特别是沙俄殖民主义侵略下,清末新疆的中心市场基本上为俄商垄断资本把持。总体上,新疆商业贸易已半殖民地半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