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郭店简《六德》、《成之闻之》新札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仁,类A而速;义,类B而绝。仁,A而匿;义,强而简。匿之为言也,犹匿匿也,少而C,多也。舍其志,求养亲之志,害无不已也,是以匿也。(《六德》简31、32、33)

A,原释文与张光裕均作“?”。李零作“?”,云:上半是“蔑”字所从,並不从刀,释文的隶定似不够准确。刘信芳:A字从瞢省声,疑读为“蒙”。“瞢”古音在蒸部明纽,“蒙”古音在东部明纽,东、蒸二部旁转可通。《说文》:“蒙,王女也。”即女罗,又名菟丝。《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罗。”女罗是一种攀援植物,绕树而长,好比束在树干上,此所以屈原以之喻衣带。简文“仁类蒙而束”,“速”读为“束”,女罗之绕树,犹衣带束之於腰,仁作为“亲亲”之情,好比维系亲族关系的纽带。案:“A”字从瞢省声,当读为瞢。《说文·目部》:“瞢,目不明也。”《文选·王褒〈洞箫赋〉》:“瞪瞢忘食。”李善注引《埤苍》曰:“瞢,视不审谛也。”引申为昏暗不明。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引《三苍》:“瞢,不明也。”《周礼·春官·眡祲》:“掌十煇之法……六曰瞢。”郑玄注:“瞢,日月瞢瞢无光也。”“速”,疑训为亲近、关心。《广韵·屋韵》:“速,戚也。”《集韵·锡韵》:“戚,近也。”《书·金縢》:“未可以戚我先王。”孔传:“戚,近也。”引申而有忧戚、关心义。“仁类瞢而速”是说讲“仁”就类似不明“义”而重视亲情。

B,陈伟《调整》释作“持”。刘信芳:“B”字从“止”声,读为“樴 ”,弋也,也就是木桩。“绝”读为“蕝”,郭店《性自命出》简13:“义也者,群善之蕝也。”“义”将此善与彼善区别开来,当著要取此善而舍彼善之时,就要依据“义”这个尺度和标准。“蕝”本指神位,是位次的标志,等级的标志,此神与彼神相互区别的标志。《说文》:“朝会束茅表位曰蕝。”《国语·晋语八》:“置茅蕝,设望表。”“表”是木制的神位,“蕝”是束茅以为神位。“义类樴 而蕝”者,“义”与用作表识的木柱相类而具有行为取舍规范的意义。案:疑“B”当读为“止”。《广雅·释诂四》:“止,灭也。”“绝”,断。此是说讲“义”就要类似於断绝超越君臣关系的亲情。

C,原释文作“尞”。李零作“?”,云:为古“热”字,与楚帛书“热气寒气”的“热”同。此处疑读为“折”,折是章母月部字,热是日母月部字。读音相近。刘信芳作“?”,认为楚帛书《甲》3“?”即“热”,马王堆汉墓帛书《姓争》“寒涅”即“寒热”,据此“C”应读为“涅”。帛书《前道》:“合之而涅於美。”《方言》卷三:“涅,化也。”谓孵化也,“少而涅多”者,犹鸡产卵孵化,由少化为多也。“少而涅多也”,《五行》作“少而轸者也”,涵义相近而略有不同。帛书《五行·说》:“《世子》曰:‘知轸之为轸也,斯公然得矣。’轸者,多矣。”《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至於]轸。轸者,言万物益大而轸轸然。”帛书释“轸”为“多”,盖取“轸”作为星宿的数术意义。《五行·说》又云:“匿者,言人行小而轸者也。”“小”谓小恶之行也,“轸”谓以大度待之,又如《五行》所说“有小罪而赦之”。案:“C”字上从“屮”,下为“?”.“屮”为“艸”之省,“?”即“热”。《素问·举痛论》:“得?则痛立止。”王冰注:“?,热也。”帛书《老子》甲本:“趮胜寒,靓胜?。”今本《老子》第四十五章作:“躁胜寒,静胜热。”所以,“?”实即从艸从热的“爇”字。而“?”与“晏”通。《楚辞·九辩》:“被荷裯之晏晏。”《考异》:“《艺文类聚》作‘被荷裯之??’。”“晏”与“偃”、“隐”音近相通。“多”,帛书《五行》作“轸”,义近通用。楚简《五行》作“访”。《说文·言部》:“访,汎 谋曰访。从言,方声。”徐鍇《繫传》:“此言汎 谋,谓广问於人也。”“访”亦可读为旁,训为广大。“少而C多也”当读作“小而偃,多也”,即“有小罪而赦之”,宽宥、掩盖之,跟随的人就会多。

戎夫AB不强C,粮弗足矣。(《成之闻之》简13)

裘按:此句疑当释为:戎(农)夫 (务) (食)不强,加粮弗足?(矣)。“粮”上一字左侧似有“田”字,也许不当释为“加”,待考。“A”亦见《老子》丙一号简,用为“侮”。黄德宽、徐在国:争是庄纽耕部字,耕是见纽耕部字,故耕字可以争为声符;因耕与田又息息相关,故从田。成13“耕粮弗足矣”,耕作C,亦从田从争省。白於蓝读为:“戎(农)夫务食,不强耕,粮弗足矣”,並说意为“农夫致力於粮食生产,若不辛勤耕作,粮食就会不充足”。李零释“C”为“耕”,断为“农夫务食,不强耕,粮弗足矣”,认为“C”字与《穷达以时》简2“舜耕於鬲山”句的“耕”构形相似(似可分析为从田从争省),应即“耕”字的讹体。“强耕”犹“力田”,是勉力耕作之义。周凤五《读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札记》:据马王堆帛书《易传·昭力》“不耕而获,戎夫之义也”,则戎夫即“农夫”,裘说可从,但“加”字当释“耕”。简文读作“农夫务食不强耕,粮弗足矣”。对照上下文,“君上营城不唯本,功弗成矣”与“士成言不行,名弗得矣”,句式完全相同,文意也能前後呼应。刘乐贤:“务食”的“食”应是“吃”的意思,《孙子·作战第二》有“故智将务食於敌”句,“务食”的用法与简文同。

案:《墨子·非命下》也论及农夫“强耕”与“食”之关係:“今也農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飢,故不敢怠倦。”《论衡·效力》:“夫墾草殖谷,農夫之力也。”《说苑·反质》:“說農夫者以食。”《感虚》:“夫作井而飲,耕田而食,同一實也。”《韩诗外传》卷十:“君子之於道也,犹农夫之於耕也。”亦皆可参考。

士成言不行,名弗得矣。(《成之闻之》简13)

成,李零读为“盛”。刘乐贤:“成言”应读为“盛言”,士人多说而不做,则得不到好的名声。

案:“成言”为先秦成词,典籍屡见,意为订约、成议。《楚辞·离骚》:“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朱熹《集注》:“成言,谓其要约之言也。”《楚辞·抽思》:“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為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於晉。丁卯,宋向戌如陳,從子木成言於楚。”杨伯峻注:“与晋相约”,“共同约定弭兵之会有关楚之诺言”。简文“成言不行”,即订约而不履约,成议而不实行。这样就会失信於人,故曰:“名弗得矣”。

福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简17-18)

裘按:此句疑当读为:富而分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刘乐贤:《说苑·杂言》中有一段文字与此相关:“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貴而能貴人者,欲賤而不可得也;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又,《韩诗外传》卷八载有:“魏文侯問李克曰:人有惡乎?李克曰:有。夫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之。文侯曰:善。行此三者,使人勿惡,亦可乎?李克曰:可。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而分貧,則窮士弗惡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魏文侯与李克讨论的问题,同《成之闻之》所论述的问题基本相同。两相对照可知,“智而比即”大致相当於“智而教愚”,“福而贫贱”大致相当於“富能(能即而)分贫”,“贵而能让”大致相当於“贵而下贱”。从字义看,“富”与“贫”相对,“贵”与“贱”相对。《韩诗外传》的“富能(而)分贫”,显然比《成之闻之》的“福(富)而贫(分)贱”准确。贫、贱虽然经常连用,但意义毕竟有别。尤其是简文同时论述“富”、“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