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湖南“省宪”铸币的历史渊源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省宪纪念硬币为湖南省所独有,包括有金、银、铜三种材质。面值有银币一元、银币一元金质样币和当十、当二十铜元等四种,版别则有多种。此币由于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纪念意义,颇受历史研究者与钱币收藏者的重视。与“洪宪”铸币相比,可以说一个代表进步与发展,一个代表堕落与陈腐,二者在历史上的价值不啻霄壤之别。由于迄今为止所见各种资料、目录,均没有对此类钱币的背景介绍,使得一段重要的钱币历史无人知晓,仅仅版别受到重视。为了收藏者能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在此对省宪系列硬币的政治背景与历史渊源做一个简略的梳理。

一.联邦制与省宪法

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省宪运动起源于“联省自治”理论,“联省自治”理论的前身则是联邦制。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部分同盟会员就提出过中国国家政治框架的构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美国式的联邦制。1906年,同盟会会员冯自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撰文称:

“共和政治也,联邦政体也,非吾党日以为建设新中国无上之宗旨乎?然使吾党之目的而达,则中国之政体将变为法国之共和、美国之联邦。(1)”

著名学者梁启超也在《卢梭学案》一文中认为:

“(中国)民间自治之风最盛焉,诚能博采文明各国地方之制,省省府府、州州县县…各为团体,因其地宜以立法律,从其民欲以施政令,则成就一卢梭心目中所想望之国家,其路为最近而其事为最易焉,果尔,则吾中国之政体行将为万国师矣。(2)”

从政治立场不同的两大名人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行联邦制在当时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政治主张,梁启超更进而设计了君主立宪的蓝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各省纷纷独立,在中华民国的框架内建立起独立政权来。在这个时期,联邦制的主张依然盛行。最早将联邦制内容提到议案上要求实行的是山东省。山东省在宣布独立时向清廷提出议案,内有四条是:“宪法须注明中国为联邦政体” ;“外官制、地方税皆由本省自定,政府不得干涉”;“咨议局章程即为本省宪法,得自由改定之”;“本省有练兵保卫之自由”。除了山东之外,许多已经宣布独立的省份也纷纷参照各国宪法,制定了本省的约法以巩革命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制定的《贵州宪法大纲》,该大纲内文中明确提出了中华民国国体为联邦共和国,贵州省则是省级邦国。而作为组织南京临时政府法律依据的宪法— —《临时政府组织大纳》,其条文也充分体现了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的设想。

辛亥革命一个月后孙中山发表《在巴黎的谈话》,谈话中说: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得达此目的,则振兴商务,改良经济, 发掘天然矿产,则发达无穷。(3)”

孙中山于当年底回国后即着手推进国家政体的建设,一些独立省份的首脑也互相商议政体问题,倾向于联邦制。孙中山回国后在黄兴、宋教仁等人的支持下,改变了原来的设想,认为联邦制会削弱中央权力,助长军阀势力,于国家前途不利,因而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总统制政府,由政党和议会控制政府权力。但地方实力派代表胡汉民、李烈钧等人则坚持走联邦制的道路,认为只有各地方分权才能扼制北京袁世凯的独裁。这种对立在“二次革命”后转变为一致赞成或默认联邦制,因为袁世凯加强了集权专制,挤压地方军阀的政治空间,于是早先主张中央集权的进步党人不得不转向。理论上的转变最快,1914年5月,张东荪发表《民国国是论》一文,提出中国国家的政治基础在地方各省,如美国各州的地位,因而要在宪法上体现这种关系,划清中央与省的权限。而国民党的理论权威戴季陶则在《中华民国与联邦组织》一文中力主“中华民国非组织为联邦不可,”这篇文章可说是国民党内多数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