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代“海溢”灾害

2013-03-28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键词]汉代;海溢;海啸;自然环境

[摘  要]汉代有关“海溢”的历史记录大致有7次。其中明确由海底地震等引发的严格意义上的“海啸”计4次。针对以为中国古代“海啸”多是风暴潮,而由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等所激起的“海啸”在中国很少见的观点,指出这一事实是重要的。以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五月“海水溢”发生之后的救灾工作而言,朝廷的应急措施体现出相当高的行政效率。讨论汉代“海溢”灾害,可以补足以往灾害史研究的缺憾,也有益于更全面地理解两汉时期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The Sea-Overflow Disaster in Han Dynasty

Key Words: Han Dynasty; sea-overflow; tsunami; natural environment

Ahstraet: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about 7 sea-overflows occurred in Han Dynasty, among which 4 tsunamis in the strict sense were caused by the sea earthquake.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most tsunamis were caused by windstorms rather than by sea earthquakes and volcanic eruption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a widespread view held by most Chinese scholars now. As to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after a sea-overflow in 146 A. D. , the imperial government’s e- mergency measures proved considerably high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is paper makes up for the inadequacy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before now and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Han Dynasty.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曾经被看作避世的方向。战国以来燕齐方士的海上求仙探索,反映了一种新的海洋观。自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多次巡行海上起,秦汉帝王对海洋的关注,成为显著的历史文化现象。海洋的经济文化作用,也逐渐突出。吴王刘濞据有海洋资源,据说掌握了可与汉王朝相匹敌的财富,也成为终于为最高统治者所不容的因素之一。汉武帝东巡,沿海行程也曾经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迹。这些现象,都体现汉代人的海洋意识有了新的时代气象。与此相关,在汉代灾异史中,可以看到关于海洋灾难的记录。

一  汉代的“海溢”记录

《汉书·天文志》写道:

元帝初元元年四月,客星大如瓜,色青白,在南斗第二星东可四尺。占曰:“为水饥。”其五月,勃海水大溢。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目前所知最早的海啸”,也是“最早的地震海啸”。[1](p291,p297)“五月,勃海水大溢”之后出现关东地区的“大饥”,不知道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而“琅邪郡人相食”事,虽发生在沿海,不过不是“勃海”海滨,而是当时的“东海”海滨。《汉书·元帝纪》对于相关事件有如下记载:

(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曰:“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今秋禾麦颇伤,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忧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

所谓“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指出了这次“海溢”导致的直接的灾难。初元二年七月诏所说“一年中”,则不应指初元元年五月“勃海水大溢”事。如此,初元元年五月“勃海水大溢”和初元二年“北海水溢,流杀人民”,看来是两次灾害。

王莽时代,有人在有关水利工程决策的讨论中说到以往一次“海水溢”事件。《汉书·沟洫志》记载:

大司空掾王横言:“河人勃海,勃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寝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其事虽说“往者”,然而与“天尝连雨,东北风”连说,与“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体现的地震“海溢”不同,因而看来不大可能是回述50多年前的初元元年“海溢”。谭其骧先生推测,“发生海侵的年代约当在西汉中叶,距离王横时代不过百年左右。沿海人民对于这件往事记忆犹新,王横所说的,就是根据当地父老的传述。”谭其骧先生还写道,这次海侵,可以在地貌资料方面得到证明[2][3],还可以在考古资料方面得到证明。[4][5]对于王横所说,谭其骧先生指出:“他把海侵的原因说成是‘天尝连雨,东北风’,更显然是不科学的。按之实际,暴风雨所引起的海啸,只能使濒海地带暂时受到海涛袭击,不可能使广袤数百里的大陆长期‘为海所渐’。”[6]后来,关于这次渤海湾西岸“为海所渐”的现象,相关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使得人们的认识又有所深入。而对这一地区汉代遗存分布的认真考察,使以往的若干误见得以澄清。[7][8][9][10]有学者根据新的分析指出,这次“海水溢”“应是发生在局部地区、升降幅度小的短期海平面变动”[11],其年代,大约在西汉末期。也就是说,王横所谓“往者”云云,应是对年代较近的“海溢”灾难的回顾。

关于东汉时期发生的“海溢”之灾,我们又看到《后汉书·质帝纪》的记载:

(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戊申,使谒者案行,收葬乐安、北海人为水所漂没死者,又禀给贫羸。

说派“谒者”前往灾区施行赈救,是在“戊申”日,却没有说灾害发生的日子。不过,在“海水溢”前句写道:“五月庚寅,徙乐安王为勃海王。”如果“海水溢”发生在“庚寅”日,那么,皇帝派出救灾专员,是在灾害发生的第18天。“海水溢”的发生更可能是在“庚寅”日之后的某一天,如此朝廷的应急措施则体现出更高的行政效率。对于这次灾害,《续汉书·五行志三》也写道:“质帝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乐安、北海,溺杀人物。”

《后汉书·桓帝纪》记载:

永康元年秋八月,“勃海海溢。”

《续汉书·五行志三》“水变色”条下记载此事,写道:“勃海海溢,没杀人。”《续汉书·五行志六》“日蚀”条下也记载:永康元年“其八月,勃海海溢”。

汉灵帝时代又曾经发生两次与地震相联系的“海水溢”灾难。时间在建宁四年(171)和熹平二年(173),仅仅相隔两年。《后汉书·灵帝纪》记载:

(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

(熹平二年)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建宁四年事,“地震,海水溢”,没有说明地点。《后汉纪》卷二三《孝灵皇帝纪上》:“二月癸卯,地震,河水清。”不言“海水溢”。①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二○《海溢》说:“‘海溢’一日‘海啸’。”举列历代“海溢”事件11例,包括汉代3例,即:“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夏四月,海水溢;桓帝永康元年八月,海溢;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海溢。”则对建宁四年“海溢”予以重视。

对于熹平二年事,李贤注引《续汉志》曰:

时出大鱼二枚,各长八九丈,高二丈余。

这种“各长八九丈,高二丈余”的“大鱼”,很可能是在“地震”和“海水溢”发生的时候遇难的鲸鱼。②《后汉书·灵帝纪》没有说到这次“海溢”对民众的伤害,《续汉书·五行志三》则写道:

熹平二年六月,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看来这次“海溢”是造成了民众伤亡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