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略论台湾新史学的崛起与成就

2013-03-12

为开辟人群生命史的研讨,于1992年成立“疾病、医疗与文化”专题小组,除所内人员参加,还吸收所外同好和青年学生。小组规定每年度大约举办十次讨论会,每次基本上由一个人作报告,到1997年六月已举行48次讨论,57人次作报告,在《新史学》杂志上出版了《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研究专辑。还于1997年六月举办《医疗·社会与文化研讨会》。这个小组后来建设为刚刚提到的生命医疗史研究室。

如此有影响的历史研究所研究方向的更新,标志着台湾史学研究的转向新史学,或者说转向社会史、新社会史、新文化史。

现在要说的一个事例,支持我们台湾史学研究与史语所同样转向的说法。九十年代台北艺术大学有计划地进行台湾老照片的搜集与研究,它的“台湾老照片数位博物馆”于1996年起,搜集1961年以前的台湾老照片,三年后收集近三万张,按内容分成十二类,设馆展出,其“台湾原味:生活馆”,含有台湾人的生活空间、台湾人的生活情事、民俗生活及人像写真四个展厅;“方园台湾:地理资讯馆”,展示大稻埕风华,有“去河边散步”、“到街上逛逛”、“今天扮什么戏”等单元。可见老照片利用到说明历史上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的研究相一致。搜集老照片,在1999年南投县的大地震后,人们更感到灾害会毁灭历史的资料,不作有意识地收集保存将会丧失历史,故而拨专款组织人员进行专题搜集与研究。

用群体的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学术研究,重要的是方向选择的准确和富有创意,“医疗·社会与文化”专题的提出,富有学术前瞻性,是新史学的开创性方向,它的被提倡,实属难能可贵。将老照片作为史料来运用,是近年学术界开展的事情,为新史学开辟了新的史料来源。上述二例表明,这种有组织的研究,充分表现台湾史学界开创新方向、新领域的研究,是新史学起步的新气象。

二、出现热心于新史学研究的群体及其刊物《新史学》杂志

十几年前一些中青年史学家锐意进行新史学研究,汇聚在一起,编辑出版同仁刊物——《新史学》,该刊认为“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史学,新的时代往往蕴育出新的史学”,并以此自期,希望由他们之手诞育出新的史学。他们所讲史学革新,实际是向传统史学的挑战。该刊自1990年创办,每季度一期,坚持出到如今。所登载的论文,多系新方向的研究成果,且非草率之作,故引起史学同行的瞩目。吕端在《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文中认为它已经“显现高雅的学术气质”。就笔者的感觉,每当阅览它的目录辄有一种新鲜感,而文章则扎实有新意。中研院史语所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集七十多年的历史,向有盛誉,然《新史学》杂志的影响,将可与其并驾齐驱。《新史学》之所以硕果累累,乃因它有以“新史学”为研究方向的作者群。

三、研究领域广阔,新方向不断出现

研究范围广阔,除了较常见的婚姻、妇女、家族、身分、移民、会党、宗教、都市、社区,并对社会救济、福利、民间文化给予较多的关注,特别是新开辟的生态环境史和人群生命史的研究,已做出一些成绩。下面就几个研究较多的领域作分别的说明。

(一)生态环境史

就目前的研究情形来看,生态环境史可能与经济史、农业史、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的关系更密切,但同社会史亦不疏远。中研院经济所的学者于十几年前开展研究工作,与澳大利亚的澳洲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合作,于1993年在香港召开《中国生态环境历史学术讨论会》,会后由该所刘翠溶等主编出版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内容区分为九类:比较的观点、对自然环境的诠释、人类的聚落、边疆地区、水文与水利、气候、疾病、环境的形象(官方的心态、文学的和通俗的感受)、环境与近代经济发展。分类中已显出社会史的内容。此书是关于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开山之作。生态环境史的研究在继续进行,2002年十一月中研院台湾所召开“环境史国际研讨会”,讨论水文环境的变迁、产业与环境、环境变迁的检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族群与环境、疾病与环境、灾害与重建、生态环境与政策等专题,蔡采秀提出《环境、生态现代化与集体意识》论文,大陆学者李伯重提交《低投入、高产出: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论文。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