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2013-03-07

关于王慧龙入魏的时间:《魏书》记载有矛盾之处。本传谓“泰常二年(417),姚泓灭,慧龙归国”,崔浩弟以女妻之,其后,鲁轨入魏,揭其身世,似乎其间经历了数年时间。而据《魏书·明元帝纪》,泰常二年九月,刘裕灭后秦,大批羁留于后秦的反刘之士悉数入魏,中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畅、温楷、桓邃、桓道子、鲁轨、韩延之、段约、袁式等,独无王慧龙之名。[9]这样看来,王慧龙既与鲁轨等大批南人同时入魏,其士族身份本来是不难确证的,却要经过本人自陈,崔浩亲验等周折。司马休之、刁雍等人长期为后秦政权所庇护,南北皆知[10],王慧龙自义熙元年(405)至泰常二年(417),在后秦的十余年中却声迹全无,亦有些费解。据此推测,《魏书》本传恐有误,王慧龙入魏时间可能早于泰常二年,王氏与降魏的其他反刘势力并无较深的渊源,也没有任何反刘“功业”可言[11]。

关于王慧龙的家族背景:王慧龙以“羁旅南人”的身份只身入魏,既无雄厚的土著根基,亦无强大的宗族势力。早在魏晋之际,太原王氏曾是北方一流的高门大族,王浑、王济等人并显于西晋,既是累世贵显的公卿,又是雄张乡里的强宗,在并州具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西晋初年,王濬与王浑争平吴之功,所上自理表云:

然臣孤根独立,朝无党援,久弃遐外,而结恨强宗,取怨豪族……今浑之党姻族内外,皆根据磐互,并处世位。[12]

而百年之后,南北形势发生变化,“孤根独立”、“久弃遐外”的反倒是太原王氏自身了。太武帝初,除王慧龙乐安王傅,领并、荆、扬三州大中正,他却“抗表愿得南垂自效”,又“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瘁,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临终之时,谓“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更值得注意的是,王慧龙身殁之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按北魏之制,南人入国者皆葬于桑乾,以为羁縻之策。而王慧龙既不愿葬于桑乾,为何不归葬其郡望所出的乡里太原晋阳,却立冢于南北对峙的前沿?似乎是有些难言之隐。检《宋书·王懿传》: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仲德闻王愉(王慧龙祖父)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投依之。愉礼之甚薄,因至姑熟投桓玄。

太原王氏中王承一支自永嘉南渡后,脱离乡里达百年之久,旧有的宗族观念已十分淡薄,“不为乡里所容”的王慧龙不得不舍并州而改葬河内[13]。

总之,太原王氏自入魏之始,即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既无确凿可信的士族身份,于北魏又无寸叶之功;与其他入北南士既无过深的历史渊源,又缺乏强大的宗族根基,因而在北方士人眼中不过是一介“羁旅南人”,而非重归故里的汉魏旧门,从而决定了这一家族在北方坎坷而曲折的历史。

二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及其门风的转变

北魏自太宗明元帝末至高祖孝文帝初,历五朝近80年。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人物单鲜,官宦不达。自王慧龙至王琼,“三世一身”,一脉单传。王慧龙官至荥阳太守,授龙骧将军,赐长社穆侯;其子宝兴袭爵,闭门不仕;其孙王琼,太和初始为典侍令,例降为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寡人物、乏仕宦的家族,却在太和中得入“四姓”,一跃成为与崔卢齐名的北魏一流高门,无怪一些当朝的士人也颇感不平[14]。  事实上,王氏地位的陡升并非偶然,这是其家族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与其门风的转变也有着密切关系。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