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考历史复习要过十关

2013-02-20

3.既能充分抓住历史现象的显性联系,又能发掘知识内容之间的隐性联系。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联系 的叙述,显而易见,有较明显答案的,被称之为“显性联系”。含而不露,有待发掘的称之为“隐性联系”。 扩而广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教材中,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系统化 ,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5年高考43题: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 西斯战争,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教材上看,均无显性联系,但命题者却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均为“二战 ”全面爆发前的局部抗战,一经发掘,更富新意,能力考查的层次大大提高。

4.既能充分利用本学科知识,又善于联系其他学科与中学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美国国务院1995年《 人权报告》中有一段话:“(中国)1993年修正了宪法,正式批准小‘民主’党派的存在。”这段话反映了《 人权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人权报告》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中美两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和现状写 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阐明你的看法。此题的政治性特强,解题既需要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政治课“ 政党政治”的理论。

下列根据地哪些是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江之北的?①鄂豫皖根据地②湘鄂赣根据地③湘鄂西根据地④苏北 根据地⑤淮北根据地⑥淮南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此题既考查历 史知识,又涉及地理知识,知道“湘”在江南,即可排除A、C、D,剩下B便是正确答案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了南朝出现的什么社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不仅有一个历史知识的把握问题,还有一个语文理解问题。有很多历史题引用了大量古文、诗文。因此, 解答此类试题,各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四、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关

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反映了考生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对历史现象理解的程度。在1995年高考试卷中,对历史 概念的考查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选择题中,几乎每题都遇到过历史概念的问题。因此,这关非过不可。不 仅会解释历史概念,且能理解并运用历史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1.能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如19 95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 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城”。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又如第 12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 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即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 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 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2.能对某个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完整归纳。如1995年高考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 项表述,正确的有 A.两者都反对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 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 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 选的过程,实际上有一个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

3.能指出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如1993高考试卷第10题: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 什么性质的政党);1995年高考第7题: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4.能从对比中区别历史概念的异同。如1995年高考试卷20题: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5.能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 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两面性等。

五、历史人物、事件的比较关

这是一种对历史现象从各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寻求其规律 的能力。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尤其是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因 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显得十分必要。

1.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现的两次国共合作,近代史上的两次 工业革命等。

2.把性质相同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又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找出它的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代 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进行综合比较,既可以鉴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又可以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共运,19世纪70年 代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19世纪上半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的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 一般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用各种残暴手段如加重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雇用童工、女 工等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生活困苦,反抗情绪激烈,工人运动因此带有自发性、政 治斗争、暴力斗争的特点。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这一时期,因工业革命迅速向欧洲大陆扩展, 特别是1870年后又有利用新能源、新机器、新产品及电讯设备方面的一系列新发明运用于工业,这使资产阶级 开始逐渐转向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更重视用发展科学技术、改进机器装备等手段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 资产阶级所获利润增加的同时,工人状况明显改善、阶级矛盾缓和下来,各国工人基本上又有选举、集会、结 社等民主权利,这一时期工人运动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并加强了组织性。

4.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 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推翻”(如秦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起义),三是 “打击”(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应仔细比较,领会其意。

5.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 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六、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