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

2013-02-20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而考试的结果表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高考的要求形成较大的 反差。要使这种现状有所改善,命题者和中学教师均需共同努力。前者要克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的倾向,把每 年试题的难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后者要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培养能力 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单元复习,是高三教学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 元复习,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现以高中《中国近代 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联结起来的, 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 一定的系统之中,从而产生“疱丁解牛”的效应。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1、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本 章十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 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 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

(附图 {图})

二、将观点教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知识框

架的教学之中。

教学和命题虽然都依据某一教材,即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显然命题的意图和教学不完全是一回 事,因为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 识系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将本章的内容编为9个问题,形成一个新知识框架。这9个问题是:1、鸦片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2、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3、这次 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为什么却战败了?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 怎样的影响?5、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借 口发动战争?7、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8、沙俄在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列举史实证明马克思所说的话(见教材P、15)的正确性。9、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中国政局出现怎样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是怎样出现的?教师利用这个新的知识框架,采取启发诱导的方 法,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同基础知识的落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中,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个关键问题 。本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有:1、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 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a、英(法)发 动两次鸦片战争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本质。制造战争的借口只是从特定方面反映这 一本质的现象。b、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资本主 义列强对中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促成近代中国新思潮的萌发。3、主要矛 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条件) 使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此中国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

现以第一个问题(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例,说明在教学中是为何将上述所 讲的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为节省篇幅,以下略去学生回答的内容。

提问:鸦片战争是谁发动的?战争开始于何年何月?结束于何年何月?

点拨:记时间要同事件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