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改革

2013-02-12

受现行高考体制的制约,历史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不同,是选拔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提供考试分数。普通高等学校要从当年的考生中选拔40%左右的新生,因此,考试还须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高考试题的水平(或难度),是由全体考生,特别是成绩在前40%左右考生的水平决定的”。事实上,只要上了高中,几乎没有学生甘居60%之列,也没有哪位教师单纯只抓40%,于是,高考试题的难度,也就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如此居高不下的难度,使广大学生忽视基本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逐步陷入片面追求高、难、深畸形发展的境地。?

中学历史教学,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基本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通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并对新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知识越是归纳为定义、原理和法则,越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有助于记忆,有助于从已知到未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缩小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间的差距。历史高考因为“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所以不免脱离基本的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在长期的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基本”,实施“应试教育”。这种情形不单影响高中,而且贻害初中。由于决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将要进入的高中学校的质量,大多数初中的学生都面临巨大压力,千方百计要在这个既高度平均主义,又竞争十分激烈的体系中上一所好高中。为了准备中考,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中大量时间复习备考。因历史往往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历史课仅有的每周两课时理所当然地“临时”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学科课时都得不到保证,何谈“基本”,何求兴趣与能力?长此以往,历史教学大纲所设计的蓝图,只好遗憾地留下若干空白。

三、历史高考引发出对历史教科书地位与作用的两种不切实际的看法

时下,对历史教科书有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一种认为“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来讲,视教科书为教学依据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主张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另一种认为历史教科书不够学术,不够开放,不适应现代考试的要求。例如,教科书紧扣教学大纲的规范进行编写,有人指责教科书编纂混乱,没有体系;教科书采用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战国封建论,有人认为史实不足,容易使学生误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开荒开出来的;教科书没有讲繁细难懂的《秦律》和《唐律》,有人说古代中国是一个讲究法制的时代,不讲就是忽视法制。

这两种看法的出现,实际上与历史高考有间接的关系。因为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有关精神。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内容将寓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所以有了历史教学只依据教学大纲和有关精神,不依据历史教科书的看法的出现。因为有了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片面指导思想的出现,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教科书知识不系统、观点不新颖、形式不适应现代考试要求的看法。我们认为,两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理论上立不住,实践上行不通。

首先,教学大纲作为纲领性的指导文件,作为历史教学的宏观依据,取代不了历史教科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依据地位和作用。教学大纲只是对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作出的总体规划,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具体的编纂方式、教育方式、材料取舍、程度深浅、知识多寡等等方面,还有赖于教科书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的是,教科书所具有的沟通、联络教与学双方的特点与功能,是任何大纲和精神取代不了的。能够在教学中让师生双方看得见、抓得住而又最重要的教材,只有教科书。教科书忠实于教学大纲,以系统灵活的形式,在有限的篇幅里将最“基本”的东西展示出来,是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最佳载体,这一切决定了教科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依据地位和作用。?

其次,中学讲坛不应该变成自由论坛。抛开历史教科书,推销个人片面的观点和看法,有违社会主义的办学宗旨,也是西方不少国家逐渐放弃的教育模式。在日本,中学历史教师在讲中日战争时,可以同时介绍七种不同的说法,但最后不作结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之中,既不能像日本中学那样对大是大非问题含含糊糊,也不能像某些大学历史系个别教师那样推销片面的观点。一些学生对几千年几百年以前的往事不感兴趣,实属正常。我们不能为了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讲课时拿一本中国历史史话,改了腔调学相声演员,以抖包袱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开怀一笑之后,却什么也没有记住。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很长时间里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小学开什么课,用什么教材,教多少时数,都没有统一规定,结果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在英国,60年代以后国际上多次调查表明其中小学教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例如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宁可学工艺或设计,也不去学史地。1987年开始,英国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下决心为中小学生提供包括教材在内的大致共同性的课程。法国也因为类似的问题,政府于1983年秋季开学之时起,着手对初中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点即是捏?/font>“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基础教育,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由此可见,不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的作法,在西方国家也逐渐被改变。?

另外,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区各学校水平相差悬殊的国情,也决定了现阶段必须以历史教科书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依据的客观性。例如,在农村甚至城市的许多初级中学,历史课教师往往是由那些非历史专业毕业的行政人员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我们怎么要求他们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呢??

本文谈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目的只有一个,即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发挥它对学校课程和教学质量应有的导向和促进的作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