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思想家的历史发展观

2013-02-11

五、“知足”才能不断发展

发展总会遇到曲折,甚至停滞或倒退,关键在于如何不断保持这种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老子也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可贵思想。我们今天讲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的多是保护耕地、合理消费、控制污染、维护生态等方面,这些老子多也看到,并且也说到,即是行为上的“知止”。但是老子更强调的则是思想上的“知足”,提倡“知足者富”(《老子》第三十三章),认为这才是根本的长久之道。认为只有懂得知足,以上注重的种种方面才能真正做到或者可以避免。老子的“知足”观主要是对物质财富以及生命价值的认识而言的。换言之,对于生命价值的实现来说,物质财富只是维持与延续我们自身生存所必需,而不是纯粹为了满足“欲望”。按照老子的观点,人类的欲求一旦超出自身的基本需要,不仅无助于生命质量的提高,反倒会成为痛苦的根源,也会成为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物极必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章),自然之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到了一定的极限,必然又会回向自身。如社会历史,总是由穷向富、由后向前的发展。富裕到一定程度,前进到一定限度,如果不加以克制,往往就会出现回向、逆转的趋势。因此,要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极限,以限制或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危险,保持稳定。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思想上的“知足”,才会有行为上的“知止”,只有行为上的“知止”,才会实现不断的、可持续的发展。“知足”不是让人们安于贫穷,而是反对贪得无厌;“知止”也不是否定发展,因为发展是必然的,所以知足并非是不再发展,而是树立起“适度增长”的意识。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的消费并非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物质生活达到一定限度,幸福的指数往往就不在此了,而是转向了精神生活。老子的这个思想是极富智慧和远见的。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也是以为人的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就可以了,并非是没有止境的物欲追求。人类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拯救自己的未来,除了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寻找出路之外,在思想境界上树立一种知足的、健全的看待发展和财富的观念,继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有限的、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十分必要和大有益处的。假如说在人类的物质财富还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或者社会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就提出要节制自身的物质欲望,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今天,我们从总体上说,已经走出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基本实现了温饱,一部分人已经充分实现了生活富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无须以拼命追求物质财富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而且应当尽量克制自己无限制的欲望。何况人类今天已经面临了种种能源危机、生态失衡、气候反常,乃至社会的道德问题,等等。我们理应认识到要改进这些问题与危机的迫切性与严峻性,应当制定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而这种新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无疑可以从老子的“知足”智慧中汲取思想与资源。战国末期的荀子曾经批评“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荀子?无论》)。确实,老子十分强调了反面的“屈”的作用,而忽视了正面的“伸”的作用。但也正是因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互补结构。老子确立的自然之道对于儒家的道德主义倾向,以及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虚伪、人性的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消解作用。而且老子的发展观历史上也曾经被一些统治者用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总结,这是它形成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同时,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还因为它深具历史的和文化的根源。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发展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我们有创新,也有继承和吸收。老子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本质上也不能说蕴含有科学发展观的成分,但从上述可见,老子的发展观在发展的体系、内容以及对待发展的认识上可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以至建设科学发展观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资源的欲求一旦超出自身的基本需要,不仅无助于生命质量的提高,反倒会成为痛苦的根源,也会成为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物极必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章),自然之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到了一定的极限,必然又会回向自身。如社会历史,总是由穷向富、由后向前的发展。富裕到一定程度,前进到一定限度,如果不加以克制,往往就会出现回向、逆转的趋势。因此,要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极限,以限制或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危险,保持稳定。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思想上的“知足”,才会有行为上的“知止”,只有行为上的“知止”,才会实现不断的、可持续的发展。“知足”不是让人们安于贫穷,而是反对贪得无厌;“知止”也不是否定发展,因为发展是必然的,所以知足并非是不再发展,而是树立起“适度增长”的意识。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的消费并非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物质生活达到一定限度,幸福的指数往往就不在此了,而是转向了精神生活。老子的这个思想是极富智慧和远见的。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也是以为人的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就可以了,并非是没有止境的物欲追求。人类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拯救自己的未来,除了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寻找出路之外,在思想境界上树立一种知足的、健全的看待发展和财富的观念,继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有限的、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十分必要和大有益处的。假如说在人类的物质财富还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或者社会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就提出要节制自身的物质欲望,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今天,我们从总体上说,已经走出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基本实现了温饱,一部分人已经充分实现了生活富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无须以拼命追求物质财富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而且应当尽量克制自己无限制的欲望。何况人类今天已经面临了种种能源危机、生态失衡、气候反常,乃至社会的道德问题,等等。我们理应认识到要改进这些问题与危机的迫切性与严峻性,应当制定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而这种新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无疑可以从老子的“知足”智慧中汲取思想与资源。战国末期的荀子曾经批评“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荀子?无论》)。确实,老子十分强调了反面的“屈”的作用,而忽视了正面的“伸”的作用。但也正是因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互补结构。老子确立的自然之道对于儒家的道德主义倾向,以及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虚伪、人性的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消解作用。而且老子的发展观历史上也曾经被一些统治者用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总结,这是它形成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同时,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还因为它深具历史的和文化的根源。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发展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我们有创新,也有继承和吸收。老子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本质上也不能说蕴含有科学发展观的成分,但从上述可见,老子的发展观在发展的体系、内容以及对待发展的认识上可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以至建设科学发展观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资源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