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历史发展的动因与动力的关联

2013-02-11

三、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农民战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例如14世纪英国着名的瓦特?泰勒起义,本身虽然失败,却打击了农奴制度,争得了受雇条件的改善。但是也有相反的事例,16世纪春德国农民战争,起义失败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所谓“农奴制再版”的历史大倒退现象。这说明,阶级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随便收集一些例子就说它是历史的规律。从西方的农民战争中得不出确切的结论。而中国的农民战争几乎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根据中国的历史特点来看,可以说中国的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比西方国家的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大,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尽管有自己的某些特殊性,但它的发展不但没有改变“伟大动力”和”终极原因”的关系,反而是验证了这两者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在近代以前并不落后于西方,就是在近代欧洲开始起步的16、17世纪,当时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航海一直到政治组织和文化发展程度方面,也不落后于西方,至少是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水平。17世纪中,英国发生了反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在同一时期也发生了李自成领导的反抗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两者都是以农民为主力,都是反封建性质,而且中国明末农民战争的规模和打击力量比英国革命要大得多。但是为什么英国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却没有呢?从根本上来说,明末农民战争不同于英国革命,主要在于两个革命性质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中国农民战争的领导阶级是农民自己,农民在反封建压迫的斗争中可以组成一支巨大打击力量,但在旧政权打到之后,不论是农民革命政权或农民革命军都不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因此,依靠这种革命暴力来打碎强大封建国家机器和改造旧制度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是新兴资产阶级,他本身就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手中拥有相当大的财富,在城市中享有城市自治制度和工商企业的有组织力量,还可以利用议会作为政治斗争武器,因此,资产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的愿望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而且足以形成并保持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所以资产阶级革命和农民战争的领导阶级代表不同的经济力量,受不同的经济关系制约,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这种传统形式的农民战争一直到太平天国革命才发生某些显着变化。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微光却被封建主义和农民阶级固有的落后保守等弱点所掩盖。这说明中国农民战争尽管次数频繁,冲击力强大,归根到底也仍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