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2013-02-01

②《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辛卯,《道命录》卷3《朱内翰论孔孟之学传於二程》。

③以《汉上易集传》表参校。

④《朱子语类》卷94。

5

江、湖,士争出山谷,弃家巷,赁馆贷食,庶几闻之。」①

由於朱熹对理学发展有着最杰出的贡献,他身後自然也被列入理学的道统,按其门人黄所说: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②

朱熹不仅从理学道统上推崇孟子,他所撰的《四书集注》,无疑是对崇扬孟子学说的最大贡献,「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於学官」。③他强调说:

「《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

「《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④

明确了学习《四书》是通经的捷径。宋宁宗时,理学一度被贬为「伪学」,到宋理宗时,始尊崇理学,於宝庆三年(1227)下诏说: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⑤

淳?元年(1241),宋理宗又下诏说:

「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後不得其传,至我朝周?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

接着,宋理宗「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封周?颐、张载、程颢和程颐四人为伯,?御「?《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⑥王安石在北宋末已由「配享」降为「从祀」,至此被逐出孔庙。⑦王学和程朱理学是宋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儒学流派,互争雄长,至此以王学的完全失败而告终。在两大学派消长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却不断地提高,因为两大学派都尊崇孟子,以孟子的後继者自命。宋代两位最大的崇孟功臣正是王安石和朱熹,?管其学?观点是互相排斥的。自宋以下,只有明太祖对孟子民贵君轻,杀暴君如诛匹夫一类言论极度反感,他一度撤去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命令儒臣删定《孟子节文》。但到明成祖时,又重新尊崇孟子。

孟子在新的时代?件下,大力阐发孔子学说,以孔孟?称,对孟子可谓当之无愧,也是宋

①《水心文集》卷13《郭府君墓?铭》。

②《宋史》卷429《朱熹传》。

③《宋史》卷429《朱熹传》。

④《朱子语类》卷19。

⑤《宋史》卷41《理宗纪》。

⑥《宋史》卷42《理宗纪》。

⑦《宋史》卷105《礼志》。

6

儒对中国经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当然,因孟子与孔子时代不同,有个别说法不尽一致,也因而遭到若干宋儒的非议。但是,此类非议毕竟以偏概全,不可能,也不应当动摇孟子亚圣地位之确立。

孔子倡导「仁」,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大力阐发「义」说。由於宋朝政治、经济等背景,义利之辨,後来成为宋儒争辩的一大命题。?管宋儒对义、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持说各异,但推崇孟子之「义」说,确是时代之需求。这是崇孟的重要背景。

两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兴盛期,名儒辈出,群星灿烂。当然,任何时代都不免有假借某种学说,包括孔孟学说,以欺世盗名者。但是,两宋时期也确有一批又一批通经宿儒,他们在孔孟学说的熏陶和教诲下,怀抱经世济时之宏大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特别在民族危难之际,不惜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孟子曾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而不少宋儒也确是身体力行。南宋末年,「辛苦遭逢起一经」①的文天祥有绝命词说:

「孔曰成仁,孟?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後,庶几无愧。」②古代的「圣贤书」,其中包括《孟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确实曾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却又是多灾多难的民族。近百馀年来,业已落伍了的中华民族饱受凌辱,其优秀儿女为着本民族的进步,支付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来的史实证明,中国人决不甘心永居他人之後,中国也决不会永居他国之後,不管前进之路如何艰难,中华民族完全复兴的日子终将到来。

五四运动 橥民主和科学两面大 ,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是,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不免失之偏颇。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大致总有好的、坏的、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四个部份。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本民族好的、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当吸收外民族好的和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华民族处於先进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傲感,不易虚心体察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反之,当无情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处於落後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卑感,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看得一文不值。更有甚者,则是本民族与外民族坏的、应当废弃的历史文化传统反而极度膨胀,恶性泛滥。

既不要自傲,更不能自卑,这就是中庸之道。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包括孔孟学说的精华,必将以其久远而顽强的生命力起着重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蒙已故刘子健先生教正,作了若干修改,谨?怀念之情)

①《文山先生全集》卷14《过零丁洋》。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19刘岳申《文丞相传》。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