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2013-01-30

次会谈的文献资料。

21П。Юдин,МаоЦзэдунокитайскойполитикеКоминтеренаиСталина,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1994,№5,лл。105-106.22汪东兴:《汪东兴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170页。

231950年1月1日罗申与毛泽东会谈纪要,АВПР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ф。0100,оп。43.п。10,д。302,лл。1-4.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06页。

25有学者根据对苏联当事人的采访指出,米高扬当时就是如此劝说斯大林接受中共要求的。见Odd Westad,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Wars,Policies,and Perceptions ,1950-1961,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ong Kong ,1996.1.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27当斯大林同意与中国签订一个新条约后,毛泽东即指示中国外交部,对于英国建交要求的答复“应当拖一下”。这说明他当时提出这一问题确是别有用意的。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49页。

28Goncharov,Lewis ,Xue Litai 前引书,第211页。

29毛泽东本人后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斯大林的立场发生变化,也许是印度人和英国人帮了我们的忙。”见П。Юдин前引文,第106页。

3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12页。

31《汪东兴日记》,第173页。

321950年1月6日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纪要,АВПРФ,ф。0100,оп。43.п。8,д。302,лл。1-5.1950年1月9日毛泽东与柯瓦廖夫的谈话,见Goncharov ,Lewis ,Xue Litai 前引书,第247-248页。

33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12-15.34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18-19.35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20-25.36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26-29、30-34.37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1-4.38此时周恩来尚未到达莫斯科,更没有提交中方的条约草案。所以,师哲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即是周恩来提出在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名称上加上“互助”二字的(《在历史巨人身边》第448页),是值得怀疑的。

391950年1月13日杜尔金涅夫斯基致维辛斯基,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117-121.40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5-7.411950年1月19日贝舍夫致莫洛托夫,АВПРФ,ф。07,оп。23а,п。20,д。248,лл。4-13.42АВПРФ,ф。07,оп。23а,п。20,д。248,лл。20-28.43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41-50.441950年1月22日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АПРФ,ф。45,оп。1,д。329,лл。29-38.45《汪东兴日记》,第194页。

46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5,лл。38-40.47《在历史巨人身边》,第448页;《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22页。

48笔者后来了解到,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周恩来当时曾有一封电报称条约是我方起草的。但笔者估计周这样说很可能是出于某种政治原因,不足为凭,而且目前也没有看到任何中方最初起草的文本。需要指出的是,中苏谈判的直接参加者、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的回忆与俄国档案材料是吻合的,他承认“条约最初文本是苏方起草的,没有原则变动”。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49АПРФ,ф。3,оп。65,д。369,лл。7-10;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л。8-15.50АВПРФ,ф。07,оп。23а,п。20,д。248,лл。35-37.511950年1月26日维辛斯基致斯大林,АВПРФ,ф。07,оп。23а,п。20,д。248,лл。38-55.52АВПРФ,ф。07,оп。23а,п。20,д。248,лл。74-79.53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л。17-22.541950年2月1日、2日、3日维辛斯基给斯大林的报告,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л。8-13、29-34、50-55.5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3-24页。

56《补充协定》原件及中方的修改意见参见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л。64-69.在这一问题上,俄国档案记录与以前在中国流行的一些说法又有所不同。中国有材料说,毛泽东开始不肯签署这个协定,只是在斯大林的一再坚持下,“为了照顾中苏团结的大局,只好让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5页;《在历史巨人身边》,第446页。

571950年2月12日维辛斯基给斯大林的报告,罗申与周恩来会谈纪要,2月13日维辛斯基与周恩来会谈纪要,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л。64-69、70-74、75-76.58《刘少奇年谱》下卷,第243页。

59正式发表的中文文本见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18-523页。

60斯大林曾经把苏联在对日作战中所获得的成果与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做了对比,他说:1904年的失败是俄国历史上的污点,为了清洗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中文版,第438-439页。

611950年1月16日杜尔金涅夫斯基致维辛斯基,АВПРФ,ф。07,оп。23a ,д。235,л。123.62当周恩来突然提到蒙古问题时,斯大林不明所以,生怕在外蒙独立问题上再出枝节,神态十分紧张。见《在历史巨人身边》,第450页。

63АВПРФ,ф。07,оп。23a ,п。18,д。234,л。16.64据齐赫文斯基后来说,斯大林一直怀疑,内战时期美国没有发动对中国的武装干涉是因为中共和美国政府之间有某种默契。见章百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载《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年第2期,第59页。

651949年11月17日罗申与李克农谈话纪要,АВПРФ,ф。0100,оп。42,п。288,д。19,лл。99-102.66АВПРФ,ф。0100,оп。43,п。315,д。142,лл。53-54.67АВПРФ,ф。0100,оп。43,п。315,д。142,л。59.681950年1月17日莫洛托夫、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纪要,АВПРФ,ф。07,оп。23a ,п。18,д。239,лл。1-7.69《在历史巨人身边》,第454-456页。1月17日谈话记录表明,师哲所说毛泽东没有以政府名义发表声明是出于“误会”,显然又是记忆的错误,因为谈话记录表明毛泽东特意问明“以政府名义”就是指外交部。

70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美国是“斯大林与毛泽东谈话中无形的第三者”。见Goncharov,Lewis,Xue Litai前引书,第104页。

71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中文版,第233页;1950年1月19日什特科夫致维辛斯基电,АВПРФ,ф。059а,оп。5а,п。3,д。11,лл。87-91.721949年9月24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议,АПРФ,ф。3,о。65,д。776,лл。33-38.73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АВПРФ,ф。059а,оп。5а,п。3,д。11,л。92.关于苏联转变对朝政策的详细过程,见拙文《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载《二十一世纪》2000年2月号。

74南朝鲜的港口同旅顺、大连一样都在三八线以南,而为了把苏朝之间的铁路连接起来,双方在1949年3月已经确定修建克拉斯基诺至阿吾地仅58公里的铁路线。参见1949年3月5日斯大林与朝鲜政府代表团谈话记录,АПРФ,ф。45,оп。1,д。346,лл。13-23.75顺便说一句,就斯大林的处事惯例和苏联外交政策的决策程序而言,很可能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证据,即使苏联有文件公开说明其改变对朝政策的动机,也无法确定那白纸黑字就是斯大林的真实想法。

761945年6月29日茹可夫和扎布罗金关于朝鲜问题的报告,АВПРФ,ф。0430,оп。2,п。18,д。5,лл。1-7.77АВПРФ,ф。0431I ,оп。1,п。52,д。8,лл。40-43、44-45,转引自Kathryn Weathersby,Soviet Aims in Korea and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1945-1950: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8,1993,pp.9-11.78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如何估计美国对朝鲜半岛军事冲突的反应问题。笔者对这方面的论述,详见拙著《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四章。

79列宁语,见《列宁全集》第54卷,1990年中文第2版,第777页。

80详见拙著《朝鲜战争揭秘》(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第二章第一节“三八线的划定其及作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