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

2013-01-30

资料来源:同治《随州志》卷3《疆域》;卷7《公署》。

同治《随州志》称:“总随之境,为方百里者六,幅员辽旷,号称难治。故多设巡检司,以资分辖。明初,有唐县镇、梅邱二巡检司。正统中,增置出山、合河二司。国朝乾隆三十九年,又增置州同一员,分驻祝林总,而移出山司于高城,为高城司。嘉庆初,裁唐县镇巡检,改设州判与吏目,所辖地方共为六总。”可见,巡检司在基层权力运作中的实际影响力与州同、州判、吏目相当,其控制范围以市镇为主干,遍及乡村社会。清代对巡检的重视超过明代,如随州在明代有刘靖等11人担当巡检,清代则有范灿等119人出任巡检。巡检的薪水分俸银、养廉银2部分。如随州梅邱镇、合河店、高城镇各设巡检一名,岁给俸银共94两5钱6分,养廉银共180两。另外配置皂隶8名,岁给银共36两。弓兵48名,岁给银146两4钱。巡检、皂隶、弓兵的薪水开支,均列入随州存留支给款项之中(注:同治《随州志》卷10《田赋》。各地巡检的俸银有较大差别,据同治《彭泽县志》卷4《食货·经费》称,“马当镇巡检项下俸食,共银四十三两五钱二分,一解本府支给”,其中包括2名皂隶的开支,计银12两。)。

为了加强对市镇的控制,巡检之外,另有武官进驻市镇。如守备,清同治《枣阳县志》卷6《里镇》载,“湖河镇,在县北六十里,为楚豫边疆,设守备一员镇守”,分派马战守兵60名。如把总,湖南永明县之白象墟,在县西南40里,清康熙年间设营,拨把总一员分防。湖北广济县之武穴镇,清初设把总一员,带兵223名分防。黄冈县之阳逻镇,南漳县之武安镇等,均有把总分防。再如湖南永州府永明县之镇峡关,位于县西60里荆峡镇,接广西恭城县界,为入粤通衢。宋代曾“设官镇守。熙宁中,省。仍置砦兵番守。明正德中,置关。今(清乾隆年间——引者注)设把总戍守”(注:乾隆《湖南通志》卷18《关隘上》。)。如千总,湖北富池镇有千总一员,带兵76名驻防。重要市镇更显兵戎之威,湖北襄阳县之樊城可谓典型例证。它不仅有城墙,而且有护城河、炮台及窝铺,军事防御功能十分完备。又如清代汉口镇,驻扎水师守备、水师千总、水师外委千总、水师额外外委各一员。

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亦作“讯地”。清同治《星子县志》记载,江西星子县之长岭镇、青山镇、渚溪镇皆有营汛。清代湖南益阳县34个市镇中,“有汛”者多达11个。汛地又分旱汛、塘汛,均有塘房烟墩(又称塘汛墩铺),后改为营制。如《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常德府沅江县有旱塘汛二:一驻县市,一驻毛角口。湖北郧县之黄龙镇在县西120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移江峪巡检司驻此,并设塘兵防守。清嘉庆《湖北通志》记载,竹山县之保丰市,前身是宋代军镇,“达陕西、四川要路,设塘兵防守”。清同治《谷城县志》称:“右哨头司把总驻扎张家集,新建衙署分属县治东北。陆路龚家河、张家集,旱塘计二处,带兵五名,游巡盘奸,缉匪差防。每月带兵二名,至交界处侯家营,与均光营弁目兑旗会巡。”张家集旱塘兵后增至20名,内有弓箭战兵6名,守兵4名,鸟枪守兵10名。石花街则驻有左哨二司把总,旱塘兵15名。另据清光绪《南昌县志》,该县有水塘汛12处,9处在市镇;旱塘汛3处,1处在市镇。士兵多则5名,如市汊塘、荏港塘;少则3名,如谢埠塘、柘林塘。

湘西土家族苗族居住区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其市镇之军事色彩格外醒目,参见下表所示。这是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仍有“军镇”性质的又一佐证。

表3 清代前期湖南永定卫的市镇与屯堡

资料来源:康熙《永定卫志》卷1《坊乡·铺镇》。

说明:(1)据悉,“永固弹丸,无名贤可堪旌褒,无耆硕足光里党,邮传取之邻邑,市集寄于屯堡”(卷1《坊乡》)。其屯堡即军事驻地,分左所、右所、中所、前所、后所等五所,“其屯粮皆坐澧州、石门、慈利、桃源、武陵各属治内,共额载四千九百九十九石六升九合九勺”(卷1《坊乡·山川》)。永定卫之驻军始于明初,“(洪武)三十一年,更名永定,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并……六隘”(卷1《坊乡·建置》)。

(2)永定卫的设置,全因军事布防所需。史称:“永定初设,无一土著之民,官军俱各省调集,……在屯之民,附近各州县者多徙……”(卷2《风俗》永定卫实行屯兵制,“永乐二年,令军三分守城,七分下屯,开垦屯田,取田粮之所入,养城守之官军。此因险设兵,因兵分屯,足食足兵,兵农合一之法也”(卷2《田赋》)。

永定卫的市镇中,分军基、民基,严格区别军队驻地和民众生活区,其中军队驻地占较大地盘。各市镇的军队驻地有大小之别,如襄阳街只有中所军基,而合口市则有全部五所军基。在永定卫全部市镇中,只有南关、西关、北关三处外市没有军基,仅占37.5%,有军基的市镇却占62.5%。职是之故,永定卫的市镇在方志中记作“铺镇”,以突显其军事色彩。

如前所述,明清长江中游市镇有巡检、守备、把总、千总、外委等武官进驻。市镇驻防官兵的开支列入地方财政。以弓兵为例,明嘉靖《应山县志》“均徭”项下,平里市巡检司有弓兵30名,共银90两。又,明嘉靖《汉阳府志》卷5《食货志·汉阳县·均徭》载明:“弓兵,汉口巡司二十六名,蔡店巡司二十名,沌口巡司二十名,百人矶巡司二十六名,新滩巡司一十一名,共一百三名,每银三两,”晚清之际,市镇的治安改由警察负责,它表明新型的警务制度已深入基层社会。如江西建昌县“原设警察局一所,在城内省垣,委警察员川驻管理。现谭侯莅任,整顿警务,设东西分局,东区一局,西区一局。又推广及四乡市镇:涂埠一局,马口一局,虬津一局,白槎一局,柘林一局,皆光绪三十二年谭侯莅任开办”(注:刘光绪《建昌县乡土志》卷8《政要志·武备·警务》。)。

除了武官,另有文职人员参与市镇管理。如仅次于知府的同知,驻守襄阳府樊城,黄州府岐亭、武穴,汉阳府汉口镇,宜昌府渔洋关,施南府建南镇等市镇。安陆府沙洋明代设有水利同知,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改驻臼口。荆门直隶州,有州同驻守沙洋。如县丞,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之娄底市,在县西北120里,清乾隆三年(1738)移县丞驻此。另有主簿,设于知县以下,与县丞同为佐官之一,品秩为正九品。据清同治年间所修《巴陵县志》,该县鹿角镇设有主簿一职。清光绪《江西通志》记载,“吴城镇主簿一人,乾隆四十四年由巡检改,管理圩堤兼司水利”。再如南昌县三江口之主簿,亦有相同的职责(注:据悉,三江口主簿署原为巡检署,有头门、二门、大堂,均一重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堂房三间,两旁俱空火巷。清乾隆四十四年(1977)巡抚郝硕题改巡检为主簿,署仍旧,后毁于兵燹。)。

有的市镇派驻多种官员,甚至文武兼备。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左旗营镇巡检司,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本朝成化七年都御史项忠奏建,巡检一员,司吏一员,弓兵五十名。”清同治《襄阳县志》载:“吕堰驿,红绫铺地方,距城六十里,地当南北孔道,驿递事繁,文设巡检,武设把总,五方杂处,稽察维严。”又据清道光《衡山县志》:“南岳市,县西要隘,离城三十里,路通衡阳及湘乡,湘潭等处。南岳志:环南岳庙外,皆市也,百货所聚,五方人民杂处,奸良不一。康熙四十六年,因巡抚赵申乔所请,设巡检一员,专司稽查。又设永寿僧纲道纪,管领寺观。”当然,并非所有市镇都必须如此,而是选择那些较为重要的市镇。如湖北商业名镇刘家隔,据明嘉靖《汉阳府志》载,先后有巡检、司吏、捕盗通判、县丞、税课司大使及攒典、驿丞,另有行台暨布政、按察守巡分司官员,弓兵30名,巡栏8名,支应库子9名等,官方进驻人员可谓庞杂。又如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樟树镇(一名清江镇),“原设清江镇巡检、税课局大使各一员。明万历中,税课大使裁。国朝(清朝)于镇立樟树营,以都司驻守,巡检司仍旧。乾隆三十一年,巡检奉裁,以本府粮捕通判移镇其地,都司改驻府城,而营更为樟树汛,以把总分防。四十三年,复移照磨司驻此”(注:同治《清江县志》卷2《疆域志下·市镇》。)。在地处偏远但人口稠密的墟场,亦有文武官员进驻。清光绪《长乐县志》记载:“湾潭场,离城西九十里,县丞、营汛在焉,其地干衍,居民稠密。”有的市镇之兴衰与官方机构之存废相一致。清道光《永明县志》记载:“白面墟,在县西允山乡,明置巡司。国朝雍正四年奉裁,墟废。”

市镇乃商业实体,政府必然利用税收杠杆对其实施监控。因此,市镇间有税关或税课局之设。清光绪《荆州府志》称,监利县之周老嘴市、柳家集,均设有税关。应城石膏甲天下,诚为市场畅销商品,以故官方设有石膏税局。该税局旧在县城南8里黄家滩天符庙旁,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鲍光 迁建栎林新市,官廨三进,书科二进,共20余间。湖南长沙县之榔梨市,“旧有榔梨税课局。雍正十三年奉文,落地税若在乡村镇落,全行禁革,局遂废”(注:嘉庆《长沙县志》卷3《疆域·市镇》。)。设置税务征收机构的市镇,一般说来均为重要市镇。湖北汉川县之刘家隔,在明代设有税课局,局署位于家隔巡检司之西,“置官大使一员,攒典一”,年征商税银322两6钱,遇闰加银10两(注:嘉靖《汉阳府志》卷3《创置志·汉川县·税课局》,卷5《食货志·汉川县·商税》。)。岳州府巴陵县之新墙镇,明代设有税司。清咸同年间“以兵事抽取厘饷,则新墙与鹿角、黄沙俱有税务,而所取布厘为多。城陵旧亦有典铺,近为水卡要处。其他街市,俱不足问税也”(注:同治《巴陵县志》卷2《城邑·镇市》。)。又如江西著名商镇樟树镇,于明洪武三年(1370)设置税课局。萍乡县之芦溪市,在清代前期曾设置税课司。在市镇开征商税,往往因苛税而殃及商人利益。据清康熙《金溪县志》载,归德乡第十四都有苦竹市,第十九都有许湾市,“明初,许湾无市,惟苦竹有之。后以舟楫辐辏,市遂集于此。嗣设府幕一员,算商征税,不胜其扰。商贾不至,市肆萧然。令丁天毓请于抚按,撤去专官,按肆量派税,有定额,商集如故”。

下一篇:关于僧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