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元代畏兀儿的界定及其文化区域

2013-01-1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元代畏兀儿的界定及其文化区域

【内容提要】元代是畏兀儿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新疆、中亚等地畏兀儿人的界定,以及对各区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蒙元时代的畏兀儿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以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和异彩纷呈的内迁文化区。

【关键词】畏兀儿 文化 地域特色 元代 吐鲁番

畏兀儿,是元代(包括蒙古国至元代,1206~1368年)汉人对今天维吾尔族、裕固族祖先的称谓,又写作畏兀、辉和尔、瑰古、伟吾尔等,如同唐宋时代汉文史书所谓的回鹘一样,均为回鹘语Uighur的不同音译。

畏兀儿本为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之一,于8世纪中叶,曾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雄强一时的草原大帝国——漠北回鹘汗国。9世纪中叶,由于天灾人祸的夹击,汗国崩溃,部众遂迁往西域、中亚及河西走廊一带,分别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喀喇汗王朝及甘州回鹘、沙州回鹘等民族政权。后二者因局促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对今天维吾尔族文化的发展影响不大,故本文从略。

一、蒙元时期畏兀儿的界定

蒙元时代汉文史籍所称的畏兀儿人指的是哪些人呢?学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畏兀儿人仅指高昌回鹘人的后裔,而不包括喀喇汗王朝主体居民的后代。[1]也就是说,只有聚居于五城,即哈喇火州(亦作哈剌和卓,又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别失八里(又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昌八里(今新疆昌吉市)、仰吉八里(今新疆玛纳斯县)和焉耆一带的族人。而分布在哈密力(今新疆哈密市)、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南疆等地的族人则不属于畏兀儿人。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畏兀儿人不仅分布于高昌一带,也分散在其他地区。[2]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但都失之偏颇。前者强调的是畏兀儿亦都护所管辖的范围,但忽视在亦都护政权外其它地区畏兀儿人的分布;后者强调的是畏兀儿人的分布区域,而忽视了史书上所谓畏兀儿一般指代畏兀儿亦都护政权这一史实。笔者试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

元代民族问题比较复杂,但时人的民族知识却不够丰富,民族概念也较为模糊,将民族、政权、信徒之名称混为一谈是常见的事。有些概念虽然名称相同,但实质内涵却不尽相同。元人在述及西域、中亚民族时,常用“畏兀儿”、“回纥”、“回回”等称谓。此时,高昌回鹘汗国境内的族人大多信仰佛教,被称为“畏兀儿”。然而,原喀喇汗王朝境内的族人因皈依了伊斯兰教而被称为“回回”或“回纥”。因此,元代畏兀儿人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两个民族,冠以不同的称呼。这反映出蒙古人最初是从文化的属性出发对西域诸民族进行区分的。

宋辽之际,“回回”为“回鹘”、“回纥”之音转误读,也常常被混用。成吉思汗时期,“回纥”与“回回”虽略有区分,但并不明确,而且时常混用。近代学者认为金元之际汉文史籍中的“回纥”指的是穆斯林,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曾邀邱处机西行觐见。邱处机遂撰《长春真人西游记》2卷以记录沿途所闻所见。据笔者统计,在上卷中,“回纥”出现18处,“畏午儿”、“铺速满”、“迭屑”各出现1处。文中的“回纥”有时指穆斯林,有时又指畏兀儿佛教徒。

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中,至少有3处讲到的“回纥”应指信奉佛教的畏兀儿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