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雍正癸丑苏南大疫: 烂喉痧流行的开始

2013-01-1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析雍正癸丑苏南大疫: 烂喉痧流行的开始

摘要 现代医史学界对烂喉痧(猩红热)究竟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还是从外部传入的传染病一直聚讼纷纭,几乎现有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本文通过对医籍所载和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指出: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后人借名伪托,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康熙晚期,烂喉痧已被当作过去较少见的疫病在苏南出现。

关键词 雍正癸丑 苏南大疫 烂喉痧

烂喉痧在现代医学中一般称猩红热,为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引起急性喉科传染病,多见于春冬二季[ ]。从西医的观点说,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是目前医史学界研究得较多的疾病之一,现有的研究基本集中其究竟是清代出现的新病名,还是一种新的疾病上,而且,几乎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医籍所载和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为切入点,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学术回顾与研究起点

根据已有的研究,烂喉痧一词最早出现在尤怡的《金匮翼》一书中,尤怡,苏州吴县人,基本和叶桂同时代,该书刊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虽非尤氏手定,但范行准等人认为书中所录之方,实为尤氏生前用以治疗喉痧之方[ ]。故至少在十八世纪后半叶,烂喉痧之名已经出现。虽然医史学界在这一疾病名称的出现时间,认识基本一致,但对其是旧有疾病还是外部传入的新疾病,则意见纷纭。其实,这一争论亦非始自近代,从这一疾病出现后不久,争议就已存在,仅《吴医汇讲》中所收录之文,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唐迎川认为丹痧一症实与《金匮》一书中的“丹毒”相类[ ]。李纯修则说:“烂喉痧一症,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 ]在近代以来的研究者中,范行准认为这种疾病大概1730年代已从外部传入我国 [ ]。余云岫一方面认为“猩红热之在我国,以1733年为记载之始”[ ],另一方面又指出“阳毒之诸症候,惟猩红热足以拟之,舍此无相合者”。不过“犹未敢遂定阳毒即猩红热”[ ]。陈方之起初认为猩红热出现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后来则又写专文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猩红热在我国,还是与最古方书《金匮》所称阳毒有关联,直到十八世纪初叶,始有烂喉痧、烂喉丹痧和疫痧等名称,最后于1909年从日文移译为猩红热[ ]。陈胜昆认为猩红热在我国的流行,在雍正十一年以后[ ]。历史学者梁其姿则采用了外部传入的说法[ ]。

由此可见,清代的猩红热或烂喉痧是20世纪医史学界较为关注且存在严重争议的论题,争议的焦点在于烂喉痧究竟是一种新从外部传入的疾病还是原本在《金匮》中就有记载的阳毒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