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俄罗斯共产党:发展历程及其势衰原因

2013-01-18

总统选举前,俄罗斯有关民意调查机构根据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总统选举时选民投票率高于60%,叶利钦就有望取胜,反之,俄共上台的可能性就会增强。他们作出这种预测的根据是:1995年议会选举时选民的投票率为60%,所以俄共取得了胜利。俄共的社会基础比较稳定,其支持者的投票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久加诺夫的选民人数不会有大的变化,还会是这60%参选选民中的大部分。而其余40%选民则处于游离状态,这些选民一般比较散漫自由,随意性大,对政治也相对冷漠,所以能否争取这部分选民参加投票,就成了叶利钦能否获胜的关键,而且选民的投票率越高,叶利钦获胜的希望也就越大[4] [5]

该民意调查机构的分析和作出的预测应当说是比较准确的。在总统竞选期间,叶利钦的竞选班子曾把动员选民参加投票作为它的最主要工作之一。根据选举结果,在这次总统选举中,两轮的投票率都接近了70%。应该说,叶利钦的获胜与选举时选民极高的投票率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所有列举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对1996年总统选举产生了影响,选举的结果其实就是这些因素在总统选举这一特定时期合力作用的真实反映。

(三)俄共的势衰时期。这一时期从1996年总统选举后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叶利钦的整个第二任期和普京当政以来这段时间。它的特点是:俄共对政权的挑战能力逐渐减弱,党内开始分化。

1996年总统选举的失利打断了俄共分阶段夺取政权的计划,一向以“不妥协的政权反对派”自居的俄共走进了它发展的十字路口。为适应选举后俄罗斯新的社会政治形势,避免再次同现政权发生直接政治对抗,从1996年年中至1999年年底,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领导层适度调整了自己的斗争策略,暂时放弃“夺取政权”、“改变国家发展方向”等激烈的政治口号,对现政权采取了一种“妥协+对抗”的态度。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接受叶利钦的倡议,同意参加由总统、总理、议会上下两院议长参加的“四方会谈”和由议会各党派参加的协商性“圆桌会议”;利用执政集团内部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利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在议会表决中支持主张采取稳健经济政策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和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各项提案,而且还赞同俄共代表马斯柳科夫等人进入普里马科夫的联合政府。另一方面,俄共又站在议会反对派的立场,在1998~1999年的政府危机中,联合议会其他各派力量,以通过否决案的方式迫使总统作出了部分让步,并在叶利钦执政后期,利用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发起组织了对叶利钦的弹劾案和有关限制总统权力的修宪运动。

然而,俄共领导人针对现政权的这一政策调整却遭到了俄共党内来自“左”、“右”两派势力的激烈反对。以彼得罗夫斯基、伊柳欣和马卡绍夫等为代表的党内激进派指责俄共领导人是在搞机会主义和妥协主义;而持“右”倾观点的谢列兹尼奥夫、波德别列兹金和马斯柳科夫等人则主张在目前形势下俄共应放弃对抗思想,扩大与政府的合作[5] [6] 这期间,观点对立的两派还在俄共党内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政治派别。其中,激进派中的彼得罗夫斯基成立了“列宁—斯大林纲领派”、伊柳欣与马卡绍夫组建了“支持军队运动”;在持“右”倾观点的派别中,波德别列兹金等人创立的“精神遗产运动”很有影响,近两年俄共党内又宣布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由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领导的“俄罗斯运动”[6] [7] 这些党内派别的出现不仅在俄共内部造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混乱,同时还引发了俄共组织上的分化。在1998~1999年的政府危机中,俄共内部的这种分化显现了出来。

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突然下令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提名基里延科为新总理。但他的提名遭到了以俄共为首的国家杜马各党派的普遍反对,议会两次投票予以否决。在关键的第三轮投票前,俄共召开紧急中央全会,要求俄共议会党团成员拒绝参加投票。但是,在投票当天,素以组织性强著称的俄共党团出现了分裂,一半以上俄共议员违反俄共中央决议,以个人名义参加了投票,而且其中的很多人还投了赞成票。结果,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以微弱多数获议会批准。无可否认,部分俄共议员的赞成票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后,在1999年议会选举前,“支持军队运动” 和“精神遗产运动”表示要单独参加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俄共力量因此大受损伤。与此同时,由俄共领导的左翼“人民爱国力量联盟”也出现了分裂,在议会中一部分党派愿意通过“圆桌会议”或“四方会晤”与叶利钦政府合作,另一部分党派则坚决反对。

由于内部的分化与组织上的分裂,这一时期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反对派已经基本丧失了与现政权进行抗衡的能力,其影响力开始萎缩。在1999年议会选举中,俄共虽然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但由于“人民爱国力量联盟”的分裂,左翼力量严重受挫,其影响已让位于以“团结”党为主的中右翼势力。

普京执政后,对俄共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一方面,以“强国富民”的口号赢得俄共的合作,在议会中与俄共党团开展建设性对话,以期在一系列内外政策上寻求俄共等左派党团的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挤压俄共。如促成议会多数通过《俄罗斯政党法》;推动中右翼政党——全俄罗斯“团结—祖国”党的建立,目前该党已经取代俄共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2002年4月,议会中支持普京政权的中右派势力向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反对派发动了“政变”,要求剥夺由俄共控制的一些议会委员会主席职位。在这场议会左、右两大派别的争斗中,俄共中央委员、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等俄共上层领导人因拒不执行俄共中央《有关俄共党员自动放弃所有担任的议会职位的决议》被开除出党[7] [8] 这一事件在俄共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表明俄共内部矛盾进一步公开化,俄共的前途令人关注。

俄罗斯共产党(以下简称“俄共”)是在1990年,即苏联解体的前一年成立的。当时它的成立是为了满足部分俄罗斯共产党人希望在俄罗斯联邦内拥有自己共产党组织的愿望,以改变70年来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惟独俄罗斯联邦没有自己的共产党组织的状况。在俄共成立大会上,由于苏共党内反对改革的派别占据了俄共的领导职位,因而俄共也从成立之时起就被打上了保守派政党的烙印[8] [1] 1991年“8·19”事件后,大权在握的叶利钦趁打击苏共之机,同时宣布解散俄共的组织机构,停止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并没收俄共的财产。但是,俄共不仅没有被叶利钦一棍子打倒,相反它借助叶利钦亲手建立起来的民主机制又很快重新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迅速崛起。

在俄罗斯社会转轨的十年间,俄共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密的组织结构,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政治力量和对执政者最具威胁的左翼反对派政党。俄共的保守性和平民主义色彩也使因激进变革而处于分化的俄罗斯社会找到了某种平衡。普京执政后,俄共一方面受到议会“中右翼势力”的联合挤压,另一方面又因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出现分化,直至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