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台湾新史学的崛起与成就

2013-01-18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年鉴运动似乎没有怎么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到了下半叶情况大变,台湾学者留心于年鉴运动和西方新史学研究的动向,并有意识地从事介绍。七十年代末台湾学者召开关于史学方法论的研讨会,有的学者论述年鉴运动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布洛克、布劳岱尔等人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台湾大学黄俊杰收编在会议论文集中[1]。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的何威编辑《年鉴史学论文集》,选编年鉴学派三代史家的八篇代表性论文,意图反映年鉴史学的进程和特点,中研院梁其姿等将它翻译出版[1]。年鉴运动的重要学者勒高夫等著《法国当代新史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1993年印行它的中译本。《新史学》几乎每期均有对西方新史学专著的介绍,或研究情况简介,帮助读者了解西方新史学研究动向,汲取养料。

年鉴运动及当代西方新史学致力于推动史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对话,开展史学研究,令史学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学问,努力使史学研究全面的整体的历史,台湾学者接受西方史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新史学的方向和实践,正好与它的提倡相合拍,可知受到它的影响。

后现代的理论也影响到台湾学者,前述费思言的研究思路,辨析记载中的贞节烈女与真实的贞节烈女,就有着西方文本主义观念的痕迹。在全球化的今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思潮,人们不会没有接触,而会有所呼应。

(二)讨论本土化的问题

二十世纪下半叶殖民主义解体,多元文化和本土化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所谓“本土化”,与本位文化相对应,是说将西方主流文化运用到本民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应充分考虑到本位文化的特点,有选择地予以接受。台湾学者陈其南在《家族与社会》表述了本土化的见解,他不满意于先前对西方学术理论的亦步亦趋的屈从,指出它的无济于事,而应致力于从本土文化中找出研究理论[1]。前述杜正胜描述台湾史学的历程即有盲从西方的阶段,故而研究成就不足,而后走了出来。近期讨论本土化的文章增多,信息对本土化的实践会大有好处。台湾大学政治系朱云汉撰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深层课题》[1],认为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时空特定性,知识社群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普世皆同的模式,故而对西方观念必须“本土化”;还应认识到欧美学者的中国研究考虑到成果的认同,屈从于西方主流观念,所以常用功利主义的模型,以为政治人物都是追求最大权力,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因此他认为本土化就要经常反省西方文化为本位的问题,要寻找反映中国人本位的观念。当然本土化不是封闭心灵与排他情绪,而是设身处地理解、尊重其他文化的学术观点。台湾大学政治系石之瑜作文《从东方主义批判到社会科学本土化》[1],分析了本土化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认识,如说本土化是为本土利益进行研究;或云学习西方知识后,才有资格讨论本土化问题;或云社会科学本土化是为本土而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或者是主流社会观念的抗拒,是有身分的人的事。提供给学术界讨论。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