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

2013-01-17

木制船使用一定年限就需修理改造。漕船按用木质量规定修造年限。据《漕船志》载:里河浅船及遮洋船“正统以前所造船只或用杉木,或用杂木,小坏则小修,大坏则改造。景泰以后始有松木者五年一造,杉木者十年一造,或有株、楠、杂木者七年一造。自成化十六年(1480)以后停止各处解木,清江厂俱用楠木十年一造”[23],又据万历《明会典》载:天顺二年(1458)规定:“卫河、通州、淮安船厂修造船只,松木二年小修,三年大修,五年改造;杉木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改造。”[24]

各总船只所用木料不同,修造年限也不同,现据万历《明会典》卷二○○列为下表:

卫所 南京、中都、江北、直隶、山东、遮洋 江南直隶 浙江 江西 湖广

木材 楠木 杉楠 杂木 松木 松木 株杂 松木 杉木 株杂 松木

年限 十年 十年 七年 五年 五年 七年 五年 十年 七年 五年

由于浙江、江西、湖广、江南直隶漕船往返需两次车盘瓜洲坝,原先规定为五年一造[25],万历元年(1573)瓜洲建闸,不再车坝,取消了这个规定。如“浙江漕船先因瓜洲车坝,将杂木作底,五年一更”,瓜洲建闸后,万历五年(1577)改为七年一造,九年(1581)也改为楠木十年一造[26],万历十九年(1591)又因路途较江北船为远,改为九年一造[27]。《通漕类编》还记载,遮洋船“查照原限十五年一次改造”[28],这可能是从隆万海运中退下来的海船,这种海船“板植坚厚,钉艌紧密,规制颇整”,可驾三十年,因用于海运,漕运总督王宗沐定为十五年一造[29]。

二、漕船的修造制度

洪武时的海运船,万历《明会典》记载,“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30],而据太祖、太宗《实录》记载,有沿海卫所与湖广、江西、浙江及徽州等地有司承造两种情况。改为河运后的内河浅船,据《漕船志》载:“永乐间肇造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当时造船“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31]。宣德五年(1430)规定:“南京、中都留守司、直隶卫所于淮安修,山东等都司于临清修,湖广、江西、浙江都司皆回原卫修”[32],淮安指清江船厂,临清为卫河船厂,开始形成船厂团造和卫所散造两种修造方式。但定制之初,仍有例外,如宣德八年(1433)增造浅船3 000只,令“于湖广、江西、浙江三布政司支官钞市木造二千艘,四川布政司产木州县造五百艘,旧海船损敝者改造五百艘”[33],仍由地方有司承造;正统元年(1436)“南京三十五卫所、浙江等都司、中都留守司、南直隶卫所运船俱在淮安清江浦修改”[34],遮洋船在正统初年还由南京龙江提举司打造,大约在正统十三年(1448)前改由卫河船厂打造[35]。

起初北直隶(该总后撤消,分派各总)、山东,遮洋三总漕船造于卫河船厂,中都、南京卫分、江北直隶造于清江船厂。卫河船厂“造船木料先年俱于仪真地方收买,回厂打造,后因不便”[36],成化二十一年(1485)改由官军领取料价,从便成造,漕军多在仪真自造。卫河船厂主事因地里遥远管理不便,漕军“往往侵费料价,以致船只脆薄,不堪驾运,甚有中途拆改旧船搪塞,及将船只盗卖而逃者,奸弊尤甚”,几经建议,嘉靖三年(1524)将卫河船厂归并清江船厂[37],清江船厂成为最大的船厂。万历元年(1573)还曾在瓜洲、仪真设厂打造江北、南京各总漕船。万历十三年(1585)漕运总督王廷瞻将南京锦衣等卫运船二百一十余只归由南京龙江厂打造,二十八年(1600)“淮(安)厂匠作钻谋运总,条议改归清江厂”[38],以后清江、龙江之间还有几次反复,但主要还是在清江船造。这两厂正如万历三十年(1062)工部所说,聚于一地有所不便,采取“于分造之中而寓团造之法,于用人之中而存革弊之意”[47],于各府州打造,掌印官随时查考。漕运总督唐龙曾建议从嘉靖九年(1530)起,将湖广各卫所漕船在荆江水次设一厂团造,各卫所选千百户一员营造,委荆江抽分厂主事带管监督[48],但可能没有奏准。嘉靖四十五年(1566)将江西都司的袁州五卫船厂改于吉安,南昌卫船厂改于九江,各就产木近地团造[49],万历十一年(1583)又将饶州等五所浅船改于进贤水次修造[50]。江南直隶上江总的建阳、新安、安庆、九江、宣州五卫初在芜湖团造,后改于安庆;下江总的镇江、太仓、苏州、镇海四卫及嘉兴、松江二所在苏州团造[51]。团造之后仍无专官管理,隆庆元年(1567)才分属九江、苏松兵备道兼理。这二总团造因“官旗图便”,也有过散造的反复,隆庆六年(1572)漕运总督王宗沐才又归为团造,并改由督粮道管理[52]。万历四年(1576)漕运总督吴桂芳又以“安庆造舡非便”,九江卫漕船仍归本处打造,由九江道提调[53]。

漕船按造船地点、方式编为船号。永乐、宣德时按造船地点编为湖(广)字、江(西)、浙(江)等号,徽州为徽字号等,“天顺间始照各总类编,原系民造者为民字几号,旗军自造者为军字几号,又有运字号者,则造于提举司者也”[54],遮洋船为遮字号,造于龙江船厂者编为龙字号。按规定在船尾刻上卫所、某字某号、厂官、某匠并令驾旗甲姓名、领造年分,卫所与船厂各有挨年号册一本,写明每年该造船号旗甲,“每年查照字号,依额贴厂,呈总报部收造”,起到“标识分记”[55],防止不及年限及重复打造的作用。

从事漕船修造的有各卫所额定军余和各地征发的工匠。景泰时工匠改为四年一班,因“班匠稀少,造船不便”,造船工匠仍奏为二年一班[56]。由于各地工匠经常逃避不到,以及“多有顶名雇役,老幼不堪之人一概派造,以致造作不坚,奸弊百出”[57],成化十八年(1482)后工匠改为纳银,船厂另雇人造船。原规定底船八月终旬到厂,限四十日内造完。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规定,八月以里发给船料兴工造作,“应造船只限十月终驾赴水次。如十月以里造船不完,底船不到厂,管厂各委官住俸半年;十一月终不完、不到,各住俸一年;十二月终不完、不到,各降二级。”[58]船只造完在淮安由漕运衙门检查,原属卫河船厂的在临清由卫河提举司检查(这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停止),“有钉稀板薄,造不如式,侵费料价底板,船不能完者,坐以赃罪”,经管军职、有司一体参奏[59],经造工匠“如无故早坏一年,于官匠名下追补一分,二年递加”[60],如“三年之内损坏,仍令该厂赔补”[61]。实际上造船弊端越来越严重,成化时就“令船薄漂流者罪及提举,然终不得坚固”[62],隆庆六年(1572)礼科左给事中雒遵指出:“运船之弊,大率敢于干没者缺而不补,巧于侵渔者补而不坚,漂损之因实由于此”[63],及至明末,“衙役需索,工匠刁难,凡造发新船壹只,如无使用捌玖拾金不能有船,俱称无料,是以年复壹年不能济运”[64]。造船之弊使明中期以后漕船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漕运运输。

三、漕船木料和船价银的来源

(一)、漕船木料的来源

洪、永时期海运船都是在“产木水便地方”打造,初行河运时也是如此,所用木材系就地取材。清江、卫河船厂设立后,所需木材“三年二派于各布政司府、州买办”[65],“合用杉、楠等木俱派四川、湖广、江西出产处所,浙江、江南直隶不出木者买办送纳。福建亦有油、铁等料,无灾之年全派,有灾之年减派”[66]。宣德六年(1431)行在户部侍郎王佐以“近工部定各处采修船材料俱送淮安提举司,地远近不同,恐致误事”,奏定“山东、河南、苏、松等处宜送淮安,江西、湖广、浙江俾就本处造船。”[67]除各地解纳外,景泰年间淮安设抽分厂,向经过商民船只抽取竹木、铁、油等,“应于造船者计四十件”,三十税一,以备修造漕船,后来改为折银[68]。成化七年(1471)又设杭州、荆州、太平三抽分厂,“管理竹木等物,每十分抽一分,选中上等按季送清江、卫河提举司造船”,后因竹木解送不便,各折抽银[69],成化元年(1465)后因“各处灾伤,料价日缩”,军士不得不赔补造船。而当时“各处解纳杉、楠等木,远自川、广,经涉江湖,有在途漂流者,又有尺寸不及者,监收官拘泥成法,必求合式,致令解户经年往复,不获实收,至有鬻妻卖子,捐躯荡业者”[70]。成化十五年(1479)将杭州、荆州、太平三处抽分木植贸银送二提举司支用,并增加各地木价银三千两[71],次年停止各地有司买办木材,将各处兑运粮330万石各加耗一斗,卖银供提举司造船[72],此项银两被称为“斗米银”,同时仍解用抽分银两供修造漕船。此后造船木料都由清江、卫河提举司于各地收买。

一直到嘉靖中提举司都在仪真、芜湖或天宁洲收买木材。后因“工作繁兴,价值涌贵”[73],大约在嘉隆之际改于湖广荆州及辰州等地收买。每年清江船厂采取招商认报的办法,预给官银、宪牌,并派厂官二员同往督押,后并由湖广粮储道协助买木。万历三十六年 (1608)周一龙任工部清江分司主事时还是由清江提举司招商发银, 但万历四十六年(1618)工部却说:“以招商属荆粮道,而以发银委荆有司”,并说“此旧例也”[74],不知何者为是。买木时木商常“漕批漕银一领到手,辄先贩盐,希图厚利”,经常因此逾期数年之久,“及运木途中故意迁延,故将大木拣选私卖,或拖欠原报正额,或另觅小木抵数”,或“挑拣盗卖,打造盐船”。押运厂官也常通同作弊,造船厂官又“沽名节省”,压低木价,致“商人极口称苦”,万历二十六年(1598)后又有“貂珰四出而在在有征矣,其牙爪市侩人等万搬刁勒,百计留难,夤缘为奸,剥肤吸髓”,木商遭到严重摧残。漕木运到,南京兵、工二部还要“坐拥上流,遇木邀截”,先行挑选。这都使造船木材经常不足,万历后期已极为严重,周一龙极称造船“万分缺木”,“缺木缺船如此告急”,严重影响漕运,船厂不得不采取搀造的办法,每船外料一半用楠木,里料一半用杂木,以应急需[75]。

另外洪武时南京钟山南麓设立棕园、漆园、桐园供造海船之用[76]。早时各地也解送油、麻、铁、灰等送清江船厂造船,这些物品不久也改为收买了[77]。天顺八年起还将查获的私盐船改造漕船[78]。

(二)、船价银的来源

在征派木料时漕船“每一船官给旧料三分,新料七分”[79]。改为派给银两后每船都有额定造价,史籍对此记载较为零乱。万历《明会典》记有“旧例”与“今例”。按“旧例”,浅船造价100两,底船旧料、军办、官给各为三分之一;遮洋船造价120两,底船旧料36两,官给84两[80]。“今例”各地情况不一,现据万历《明会典》卷二○○列为下表:

单位:两

清江提举司(楠木) 江南直隶 浙江(松木) 江西 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