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1644年:历史发展中混沌的一页

2013-01-17

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即“北京的一只蝴蝶无意煽动几下翅膀,却在纽约变成了一阵风暴”,就是事物发展处于混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

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微小因素都能演变成一幕幕大戏,不是所有的微小因素都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与方向,“蝴蝶效应”的发生,是需要种种因素正好同时配合之际。而且,同样的因素在这一个场合下,起到了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作用,但到另一个场合中,却可能完全无济于事,没有任何作用。在这里,事物发展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一场暗杀奥匈帝国王储的行剌,可以最终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但,比那王储重要得多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身亡,却仅仅让世人惊异了几天,就波平浪静。

1644年中,也确存在有许多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随时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之一

李自成元旦在西安称帝后,随即率领“大顺”农民军东征,向北京进发。渡黄河入山西,攻关破城,一路顺风。不料,在二月二十一日攻打宁武关时,却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对手、守关总兵周遇吉。周是来自关外锦州卫的将领,颇有领兵作战经验,而且他还抱有了死战不降之决心。结果,李自成的大军在此受到阻击,连攻数日均不克,并伤亡惨重,还折损了四名大将。连一时冲进城的几千名农民军,都被周遇吉的明军全部围歼而亡。虽然,最后,李自成不惜牺牲,以人海战术拼力进攻,才总算将已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宁武关打下,杀死了周遇吉。(因为此役付出代价太大,农民军破城之后,竟然进行了屠城,以泄愤怒。)

经宁武关一战,李自成捡讨:此战虽胜,却损失太重。而东进京师途中,尚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等地,均有重兵把守,倘若都象这宁武关一样,我军又如何能打过去?不如。暂回师西安休整,待他日,另改走其他途径东进京师,如何?

“大顺”军众将领也都为攻这宁武关烦透了,故都一致拥护李自成回师举张。并议定:第二日一早即拨营班师回陕。

不料,当夜,把守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姜瑞、王承胤,却同时派人送来了投降李自成的降书。李自成接到这两件出乎他意料的降书,欣喜万分。连夜又召集会议,改变原来回师的计划,重新挥师东进,直向北京,从而演出了他率数十万“大顺”农民军进京的轰轰烈烈一幕。

这里,当天夜晚姜瑞、王承胤两位总兵的降书,就是一个极偶然的因素,它起到了改变历史画面甚至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如果,这“降书”没有送来,或不是在当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将回师陕西休整,以图再战;而,1644年就不会集中有了很多重大的历史故事。至少,李自成不进北京城,山海关明朝守将吴三桂就不会有降清之举,也不会轻易让清军入关,当时,清军仅十万,而仅守关的吴军就也有三万之众,且号称“关宁铁军”,抵挡清军一段时间,并待后援,而始终使清军不得入关,则是完全可能的。

两件降书,当时确是有历史性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之二

吴三桂也是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偶然性因素。本来,象吴三桂那样的将领,按其地位能力,历朝历代都是多得难以数计的,而历史的发展,本来更是与他这一类的将军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是,在1644年这个混沌之年,吴三桂却成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而举足轻重的法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