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东汉的户籍问题

2013-01-17

从甘谷汉简《乙酉示章诏书》“五属外,便以法令治”一语,联系甘谷汉简记载的各地郡、县、乡官吏侵夺宗室权利的事,我怀疑“五属外”的宗室,因不再属宗正管辖,其户籍已经落籍于当地,受郡县管理,已经和普通编户无甚区别。

但为了维护刘氏皇族的体面和宗亲的利益,诏书还是规定了这些“属尽”宗室仍享有“皆勿事”,即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但这些“属尽”的宗室,已著籍当地,受当地官吏的管理。地方官吏对这些“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①的宗室,已毫无敬畏和尊崇之意,已经把他们当作普通编户看待,所以才有“责更、算、道、桥钱”(第5简),“(责)更、算、水簿及门钱”(第6简)等行为。不愿失去特权的宗室,便上书告状,“自讼为乡县所侵,不行复除”(第2简)、“言郡被书不奉行(第5简)”。之所以出现地方官吏侵夺宗室特权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属尽”的宗室,已经是当地的编户,但又以宗室自居、以诏书当护身符,不承担一般编户应承担的赋税徭役,因而引发了矛盾。

——————————

① 《汉书·诸侯王表》。

又,甘谷汉简第10简载地方官吏:“令宗室刘江、刘瑜、刘树、刘举等,著赤帻为伍长,守街治滞。”按:“赤帻”,为卑贱执事者所戴;“伍长”,即什伍组织的一伍之长。《续汉书·百官志五》:“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宗室刘江等,已经被编入什伍组织,并当了伍长,这暗示着刘江等已著籍于当地,已经是编户齐民。

总之,宗室有特殊的户籍,主要指宗室各王侯五属内的亲属;五属外的刘氏宗族则著籍于当地,已经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了。

五、王侯的户籍问题

王侯的户籍问题,学人鲜有涉及。我们在这里也仅谈王侯及后代的著籍问题。下面分刘氏同姓王侯和异姓王侯两种情况叙述。

(一)刘氏同姓王侯

王侯中,刘氏宗亲的同姓王侯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宗室王侯始封时,他们的户籍属宗正管理,属宗室籍。但如果王国或侯国被废,则这些王侯便著籍于当地。

《后汉书》卷——《刘盆子传》载:“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载刘般:“宣帝之玄孙也。宣帝封子嚣于楚,是为孝王……初,纡(按:刘纡为刘般父)袭王封,因值王莽篡位,废为庶人,因家于彭城。”则刘盆子之父刘萌、刘般之父刘纡,都是因被废而著籍于封地。

王侯被封后,他们的后代便以封地作为其籍贯地。《后汉书》卷七六《刘宠传》载刘宠:“东莱牟平人也,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于封牟平侯,子孙家焉。”《三国志》卷四九《吴书·刘繇传》载刘繇:“东莱牟平人也。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

又,《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载刘瑜:“广陵人也。高祖父广陵靖王。父辩,清河太守。”则刘瑜因其高祖父被封为广陵靖王,著籍于广陵,所以自称广陵人。

《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曰:“刘洪字元卓,泰山蒙阴人也。鲁王之宗室也。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周天游先生注:“鲁王,刘縯子刘兴也。建武二年封,嗣光武兄仲。”①则刘洪是鲁王刘兴的后代,因鲁王著籍于封地,故刘洪便是泰山蒙阴人。

另外,如果王侯徙封,则其子孙便著籍于新的封地。《三国志》卷三一《蜀书·刘焉传》载刘焉:“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同一件事,《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亦载刘焉:“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则刘焉先祖徙封竟陵,故其后代便著籍于竟陵。

——————————————

①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28页。

王侯若被剥夺爵位,也著籍于封地。《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郡陆成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二)异姓王侯

异姓王侯的著籍,同宗室王侯一样,列侯子孙著籍于封地。如《后汉书》卷八○上《文苑列传》载张升:“陈留尉氏人,富平侯放之孙也。”李贤注:“放,汤六代孙也。”按:《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载昭帝时,封张汤子张安世为富平侯。则张安世的子孙便著籍于封地。

如因有罪国除,王侯的后代也著籍于封地。《后汉书》卷三八《杨琁传》载杨琁:“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

如因被废,王侯也著籍于封地。《后汉书》卷四五《张酺传》载:“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之后也。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另外,《续汉书·五行志六》刘昭注引《马融集》载马融之言:“窃见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不知稼穑之艰,又希遭阨困,故能果毅轻财,施与孤弱,以获死生之用,此其所长也。”上引“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一语,揭示了这些王侯贵族子弟虽在京师生活、居住,但户籍却不在京师的史实。

六、官吏的户籍问题

汉代官吏是否另有户籍,学者意见不一。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在编户的户籍之外,还有官籍。①林甘泉等先生则认为汉代的贵族官吏,“似乎没有像秦代那样专门的宦籍”②。

考诸史实,汉代官吏确实另有名籍,但绝非户籍。《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任延》载任延拜会稽都尉,礼请吴地隐士龙丘苌,“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李贤注:“请编名录于郡职也。”也就是说,龙丘苌接受任延的辟除,必须先在会稽郡的官吏名籍册上登记著录。

《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载王龚任汝南太守:“政崇温和,好才爱士,引进郡人黄宪、陈蕃等。宪虽不屈,蕃遂就吏。蕃性气高明,初到,龚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龚怒,使除其录。”所谓“使除其录”,应是除去陈蕃在汝南郡掾史中的名籍。但这种名籍只是官吏的名册,绝非户籍。

官吏的名籍,也称官牒。《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载梁冀等诬李固任太尉:“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婿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

① 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第201、202页。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有官籍,主要依据是官吏家庭享有一些免租免役的特权、以及官吏犯法有罪先请的制度。

② 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上)》,第117、118页。

官吏另有名籍,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提供了直接证据。M6墓主师饶,生前任东海郡功曹史,主要负责一郡官吏的考绩和升迁等事务。所以在他的墓中,出土有“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等。①特别是“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记载有东海郡长吏的官职、籍贯、姓名、原任官职及迁除缘由,但这些格式绝非户籍。这说明,汉代官吏确实另有名籍,类似今天的干部档案和履历表,但并非户籍。

从以上记载看,东汉官吏并没有特殊的户籍,而且这些官吏不管在何处做官,户籍基本没有变动,仍在原地。《后汉书》卷四八《李法传》载李法,汉中南郑人:“出为汝南太守,政有声迹。后归乡里,卒于家。”则李法致仕后,又回原籍。

《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召驯》载:“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时为少府。”按:《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召信臣》载:“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元帝竟宁年间任少府,“年老以官卒”。召信臣在西汉时曾任少府,祖籍九江寿春。到他的曾孙召驯,籍贯仍是九江寿春,这说明汉代官吏的户籍并不因其做官而迁移。

类似的实例还有黄香、黄琼父子,李郃、李固父子。《后汉书》卷八○上《文苑列传·黄香》载:黄香,江夏安陆人。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后坐水潦事免,卒于家。又,《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则黄香户籍没变,所以其子黄琼仍称江夏安陆人。

《后汉书》卷八二上《方术列传·李郃》载:“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安帝时为司徒。“年八十余,卒于家。”其子李固。《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则李郃以三公之尊,户籍仍在原郡,故其子李固仍是汉中南郑人。

官吏的户籍虽然不因职务的变动而迁移,但如果死后葬于他处,则子孙就落籍于坟墓所在地。《后汉书》卷三六《张霸传》载张霸,蜀郡成都人,和帝时侍中,有病卒。“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张霸因葬于河南梁县,其子孙便著籍于此。

《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载廉范,“京兆杜陵人,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廉范的先祖,有的葬于陇西襄武,所以陇西也就目廉范为陇西人。又因有的先祖可能仍葬于京兆杜陵,所以京兆也视廉范为京兆人。

《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载刘般之父,王莽时家于彭城。建初二年,刘般“迁宗正。般妻卒,厚加赗赠,及赐冢茔地于显节陵下”。按:显节陵为明帝的陵墓,在京师附近。刘般妻子葬于显节陵附近后,刘般的后代便著籍于洛阳。《后汉书·刘般传》载刘般之子刘恺:“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有诏优许焉,加赐钱三十万,以千石禄归养,河南尹常以岁八月致羊酒。”所谓“河南尹常以岁八月致羊酒”,表明刘恺已经著籍河南。

————————————

①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102页。

但这种葬于京师、著籍河南的事,恐是特例,因为这需要皇帝的“赐冢茔地”,不是随便就能葬于京师附近的。

另外,《后汉书》卷四四《邓彪传》载邓彪:“南阳新野人,太傅禹之宗也。”章帝初年为太尉。“视事四年,以疾乞骸骨。元和元年,赐策罢,赠钱三十万,在所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所谓“河南尹遣丞存问”,表明邓彪致仕后没有回原籍,而是著籍于河南。唯著籍原因不详。可能也是皇帝的特赐。

除著籍于先祖坟墓所在地外,一些官吏如果迁徙他处,便著籍于迁徙地。《后汉书》卷八二上《方术列传·折像》载:“折像字伯式,广汉雒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折侯。曾孙国为郁林太守,徙广汉,因封氏焉。国生像。”则折国因迁徙到广汉,所以后代便著籍于广汉。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