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

2013-01-17

绘画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因为在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中就发现过许多绘画,其色彩和线条都具有相当的水平。在中国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这么早的绘画,但在各地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原始绘画作品。原始绘画的种类甚多,如按绘画对象分有陶画、木画、石画、壁画、地画、岩画等??(16)?,也有学者将绘在陶器、木器、石器等器物上的绘画统称为装饰画,而将原始绘画分为装饰画、岩画和地画三类。??(17)?

?装饰画

在装饰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绘在彩陶上的图案,其中又以几何形纹图案最为丰富多采,它们以横、竖、斜、弧、涡、曲、折形的色线,通过平行、交叉、重复、叠压、连续、间隔、粗细、疏密等变化组合的手法,构成对称图案,有的还在色线之间填上红、赭、黑、白颜色,使得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画面线条流畅,构图谨严,其技法成熟程度至今还令人赞叹不已。总的来看,各种图案的构成已能根据器物的用途和器形来选择相应的题材,能随着同一器形的口沿、颈、肩、腹、圈足等不同部位而有相应的变化,并能运用连续、反复、对称、平衡等法则组合成各种布局对称、均衡的几何形或非几何型图案。其中运用最多的是二方连续纹样(绝大多数是横向左右连续),常见的有接圆式、折线式、菱形式、波纹式、散点式等。其次是四方连续纹样,其基本构成方法是网纹组织,包括方形、三角形、斜方、菱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组织形式。在艺术处理上,除了注重规整齐一,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外,还能注意到构图均衡、谐调,保持力的均等,对黑白、虚实、高低、轻重、粗细、大小、疏密、间隔等对比手法,运用得颇为熟练。还有一些纹样构成别具一格,对称中有不对称,连续中又显得不连续,方法多样,实为后世装潢图案艺术的源头,也显示了图案的描绘者已具有相当的美术素养。??(18)??

需要指出的是,彩陶上的这些图案,并不是单一的出现在器物上,经常是几种图案出现在器物的不同部位上,形成统一的和谐的艺术效果。仅以1956年出土于甘肃永靖三坪马家窑文化遗址的涡旋纹彩陶罐为例:这件5000年前烧制的陶罐,高50厘米,器物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涡旋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涡旋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绕罐一周共有四个大涡旋纹,每个大涡旋纹都围绕其中的一个点旋转。四个大涡旋纹首尾相连,成为有机的连续体。每两个大涡旋纹之间还饰有两个小涡旋纹。勾绘涡旋纹的线条极其流畅,流动的线条组成流动的涡旋纹,产生了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当人们绕着陶罐观赏时,会感到有无数个涡旋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在有限的空间产生出无限的循环。不能不对原始画家发出由衷的感佩。??(19)?除了几何纹外,还有一些图案是由植物花纹或动物(如鱼等)图案变形而来,可以看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渊源关系。据学者研究,鱼纹、蛙纹、鹿纹、龟纹、人物等图案可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有些可能是祭祀或巫师施巫的产物。?

从工艺美术角度考察,各地的彩陶装饰图案虽然风格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一般都是根据不同器形将画面安排在陶器(盆、碗等)内壁近口沿的上半部,或器物(瓶、罐等)的肩部和腹部,在颈口部位往往施以辅助性花纹作点缀。这是由他们共同的居住条件所决定的。在干燥的黄土高原居住的原始居民,当时没有桌椅,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或蹲踞,他们对器物的视觉往往呈俯视角度,将图案的中心安排盆碗口沿的内壁和瓶罐的肩部或腹部,是人们最好的视线范围之内,可以加强审美的艺术效果。绘画者在绘制之前以丰富的经验,进行完整的艺术构思,能够将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的花纹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有自身的韵律和节奏,富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20)?。?

写实画

在装饰画中还可划分出一类写实画,特别是彩陶上的一些写实画可作为原始绘画的代表作。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中最为常见的"人面鱼图"??(21)?,多绘在浅腹盆的内壁,形象接近图案化。其人面作圆形或椭圆形,眼及耳梢以上涂黑彩,眉为空白的弯曲线或涂黑,鼻作倒T字形或垂三角形,眼用两条横短直线表示。耳部向外平伸向上翘起弯曲成钩,有的两边各加一条小鱼,嘴部以下全黑,嘴唇作Z形,两嘴角边有两道交叉斜线,有的各衔一条小鱼。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也绘有"人面鱼网图",由两个相对的人面鱼纹和两张四方形四角打结的鱼网两两对称组合成一个画面。联系到半坡遗址大量的石网坠及骨鱼钩、鱼叉等捕鱼器具,"人面鱼图"当与捕捞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也可能具有祈求捕捞丰盛的意义。也有学者认为不同的"人面鱼纹"是代表不同的月相,如是则具有天文学的意义。??(22)?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壁,绘有"鱼蟾蜍图"。鱼身涂彩,尾鳍和背鳍用斜线表示。匍匐爬行的蟾蜍,头、身用三笔粗线绘成,以两点表示眼睛,用点表现其凹凸不平的背部。线条非常简洁,显示原始画家的功力不凡。??(23)?鱼与蟾蜍都与半坡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是现实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鱼与蟾蜍以及青蛙等都是性和生殖的象征,因此该图案也具有祈求繁殖、丰饶的意义。河南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缸上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彩色画,堪称原始绘画中之佳作。该画面高37、宽44厘米。左侧画一只向右而立的鹳鸟,嘴叼一鱼,右侧绘一把带柄石斧。石斧绑在一根竖立的木柄的上端,上有固定石斧的四个穿孔,柄部画有刻划的绳索花纹。画者的笔墨功夫甚为老练,石斧的轮廓结构用苍劲古拙的笔法画出。画鱼则采用了较为圆润流畅的线条,鱼尾用模糊的画法产生摇摆的动感。斧头和鱼身的弧度虽然都是靠简练的单线条表现,但画出的质感不一样。鹳的爪子用线绵里藏针,可以感觉出筋骨。鹳的其它部分多采用平涂法画出。鹳眼大胆夸张,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突出了老鹳凝神紧盯猎物的威严气势。颜色的使用也相当成功:陶缸的颜色为淡橙色,全画只用棕、白两种颜色。老鹳的白羽、鱼的银鳞、斧头的光亮及去皮的木柄,用白色表现。鹳鸟的眼睛、缠柄的绳索、鱼的尾、鳍、脊等,用深浅不同的棕色处理,使该画呈现出古雅而明快,丰富而和谐的效果。画中的鱼,造型带有一些图案的手法,说明当时的绘画和图案艺术有密切的联系。??(24)?此图的出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都对该图的涵义进行阐释,有的认为是氏族本身的象征,有的认为是氏族联合的象征,有的认为是鹳氏族战胜白鲢氏族的象征,有的认为是表现鸬鹚叼鱼的渔猎生活,还有人认为鹳和鱼都是性和生殖的象征,含有祈求人丁兴旺、农业丰饶的巫术意义,至今尚无定论,但大家都肯定从绘画的角度来考察,"鹳和鱼石斧图"的艺术价值是很大的。因为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线法、没骨法和填色法,在此图中都已具备。如为体现石斧坚硬的质感,用粗线勾出轮廓。为体现鹳身羽毛的轻柔,则完全采用没骨法来画。斧子和鱼的身体,又用了填色法,技法虽然不多,却灵活多变,表现力丰富。鹳羽的轻柔,石斧的坚硬,大鱼的僵直,其质感无不表现得恰到好处,古雅、简洁、明快,具有深邃的意境,堪称国画之祖。??(25)?另外,青海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群舞图像,也是属于真正的原始绘画。1973年在青海大通上家寨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盆。在陶盆内壁画有三组内容相同的舞蹈图案,每组5人,手拉着手,面向右方,步伐整齐地在翩翩起舞。他们头后甩出发辫,臀后飘着一根尾饰,衣带随风飘拂。每组外侧两人朝外的手臂画为两道,似表示手臂快速、频频摆动时的重叠视觉感。整个画面主题明确,姿态生动,富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既是原始舞蹈的历史见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同时又是一幅难得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6)?。类似的舞蹈图陶盆后来在青海宗日也出土过,既说明当时舞蹈的盛行,也说明当时能画此类题材的画手并非绝无仅有。?

岩画

岩画是指在岩石上绘画。有用颜色在岩壁上绘画,称之为岩壁画;有用雕刻工具在岩石上凿刻的,称之为岩刻画;统称之为岩画。岩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产生,在国外发现较多,如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里,就发现许多用矿物颜料描绘的以马、猛犸、野牛、鹿、犀牛等狩猎对象为主要题材的岩画。至新石器时代,岩画在世界上的分布就更广泛,在西班牙东部、意大利南部、亚洲北部、北美、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中部和东部皆有发现,题材也更加丰富,出现了农作物、狩猎、战争、祭祀仪式等场景。在我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苏、福建等省区,近几十年来都陆续有所发现。主要内容有狩猎、舞蹈、祈祷、祭祀、农作物及各种动物。时代最早属旧石器世代末期,最晚的进入青铜时代以后。?

目前发现的岩刻画以内蒙古阴山的时代最早,大约距今1万年前,这是根据岩画中所刻画的动物图像来判断的。如内蒙古磴口县格尔敖包沟第一地点第13组岩画中凿刻有7只鸵鸟。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韩乌拉山峰第12地点第21组岩画中有三只大角鹿的形象。据动物考古学家研究,这两种动物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都是先民们狩猎的对象,但在1万年前就已消失,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从未发现它们的踪迹。因此判断这两处岩画应是新石器时代以前的作品。不过大量的岩画还是以距今6000-3000年的作品??(27)?。其中又以内蒙古阴山的岩刻画数量最多,仅在阿拉美左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和磴口县就有91处,岩画总数达万余幅。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各种动物图、狩猎图、舞蹈图、杀祭图、祈祷图、人面像和记事符号等,主要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畜牧经济的生产生活??(28)?。反映农耕生产生活的岩刻画则可以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岩刻画为代表。岩画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马耳峰南麓海拔20米平整光亮的黑色岩石上。画面长22、宽15米,分布为3组,内容有农作物、人面、鸟兽、星云和各种符号。其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岩刻画所表现的内容,可能与农神崇拜、天体崇拜、祈求丰收等宗教祭祀活动有关??(29)?。?

岩壁画

是用红、黑、白等颜料绘制在岩壁上的,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都有发现。其中在广西7个县共发现183处岩壁画。这些画多画在左江两岸的崖石上。其中宁明县花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岩壁画,高40米、宽211.5米,面积达8千多平方米,共绘有1000多个人物,还有船、刀、剑、鼓、狗等图像,是用红色的颜料涂画在崖壁上的。这幅壁画之大,人物之多,堪称世界壁画之最。每幅画都以一个或几个巨人为中心,他们双手曲肘向上,下肢屈蹲,宛如青蛙状,附近有铜鼓、狗。还有跳舞的人群,皆两手向上,整齐划一。因崖下即是激流险滩,这些壁画可能是祭祀水神的产物。云南省沧源县的岩壁画,则有大量的神祗祈雨的场面、摹拟巫术、神话故事等内容,也具有原始宗教性质。??(30)?很显然,这里的宗教性质就是向天上的神祗祈雨浇灌庄稼,向水中的神祗祈求避免洪灾,保护农田、庐舍和人口牲畜的安全,与原始农业是息息相关的。?

地画

地画就是画在地上的绘画,目前只发现一处。1982年10月,在甘肃省秦安县王营大地湾遗址第411号房屋墓址内发现一幅距今5000多年的地画,是用炭黑作颜料画在后壁中部白灰居住面上,东西长1.2、南北宽1.1米的近方形范围内画有两个人像,右边一人高32.5、宽约14厘米,头部较模糊,似有长发飘散,肩宽而平,身躯宽阔。左边一人高34、宽13厘米,头近圆形,颈较细长,肩部左低右高,身躯修长而微弯曲。两人都是右手下垂内曲叉腰,左手上举弯曲抚头,双腿交叉,左脚在后着地,右脚在前稍抬起,在腰部以下胯部均有一圆棍形物体突出。两人动作相同,因此有人认为是在跳舞。在这两个人物前方12厘米处,画有一个长55、宽14-15厘米的黑线方框,框内有两个仰卧曲肢的动物(也有人认为是人物)。原报告认为该画是画在房屋里面的地上,没有任何踩踏的痕迹,保存得相当完整清晰,可见具有特殊意义,可能是祖神崇拜。有的学者则认为地画表现的是围绕神像进行祭祀舞蹈的场面,还有学者则认为两个人物腰下的圆棍形物体应是被夸张突出的男根形象,地上仰卧者为女性形象,描绘的正是具有祈求生殖繁衍的交配场面,具有性崇拜意义。??(31)?不管对其内涵作如何解释,该画的技艺也较粗犷稚拙,但在一个画面中出现平视和俯视的不同视角,实为中国绘画独特的多点透视法的滥觞,而且在地上作画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所罕见的。?

目前还未发现原始绘画的工具实物。从一些绘画的线条柔和,转弯和收尾处常留有岔道,同一线条又有粗细变化等来判断,应该是用柔软纤维制成的笔来画的,可能是用鸟羽兽毛或植物纤维制成的。将它们捆扎在适用的树枝和竹管上就成为原始的毛笔。有一些线条挺直有力,或粗或细,可能是用树枝、竹管或鸟翎等质地较硬的笔来画的。如我国西南地区的景颇族就曾用一根如筷子粗的竹管,将其一端捶绒就成为画笔。傣族则直接用拣来的树枝当画笔用。彝族是利用羊毛捆成毛笔。它们能用这样简陋的笔画出风格鲜明的图画,推想原始先民也应该是使用这种原始画笔来绘画的。至于当时的颜料,曾经有实物出土,如1977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紫、红两种彩绽??(32)?。据光谱分析表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红色为赭石,黑色为一种含铁很高的红土,白色则是加入一定融剂的瓷土??(33)?。在陕西省的西安半坡、宝鸡、安康、陕县庙底沟等遗址中还出土过研磨颜料的石研盘和调色陶碟等绘画器具。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期墓葬中第162号女性墓出土过1件6000多年前的石研盘,平面呈圆角梯形,一端有近圆形的盛水池,一端有研磨颜料的凹窝??(34)?。安康出土的石研盘的凹坑中还留有研磨朱色矿石的痕迹。在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马家窑文化窑场内同时出土了石研盘和调色碟,可见它们是专门用来绘制陶器图案的绘画工具。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二期第84号墓中的第7号人骨架旁,放置石研盘、石磨棒、水杯各一件,还有几块赤铁矿石,这是一套绘画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可能擅长绘画??(35)。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