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

2013-01-17

毛泽东爱读史书,成了他工作的必需,但他不是埋在故纸堆里不能自拔的人。他生长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作为肩负改造中国、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处在中国革命的旋涡中心,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之中。在这样的特定的环境里,为了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问题去了解中国国情,如他所说的“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与前天”(14),而去研究历史,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与道路。这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出发点与目的,也是显著的特点。特定的条件虽然使他未能写出专门的历史巨著,而却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精辟的见解,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贡献,都有令人惊叹的成就。毛泽东著作从总体上、本质上说,就是一部丰富多采的历史巨著,关于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的光辉纪录。毛泽东因其饱学与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更具权威性的史学家。只有掌握这些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在历史科学上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对现实与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毛泽东为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而研究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德国以前的几乎所有思想家“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时,强调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5)。李大钊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也说:“横着去看人类,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是社会的变动”(16),毛泽东把研究社会变动的历史科学提到世界观、认识论的高度,作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推进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他无论在了解国际、选择革命道路与制定斗争策略上,都得力于史学研究之功。对引导中国走出近代历史低谷起了积极作用。

一、毛泽东通过中华民族史的宏观研究,揭示了中国的历史也是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华民族是一个刻苦耐劳、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从而奠定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深厚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史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中,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论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论的科学性,明确指出中国的历史也是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17)对这一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共性的揭示,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经过有阶级社会,随着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觉悟的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是必然会到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8)这就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历史前提。毛泽东对自己的民族有较全面的认识,并有强烈的自豪感。他指出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优点:“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19)他对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正确阐述,无疑对民族虚无主义是最好的批判,其深远意义还在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与激励。我们的老祖宗在不毛之地,开拓古代文明,并站在世界文明前列,今天我们有何理由不去攀登世界现代文明的高峰?毛泽东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昂扬的民族精神作过总结,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20)。通过对祖国历史的研究,毛泽东不仅自己确立起民族自信心,而且不断向人们宣传,指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1)可贵的是毛泽东这种民族自豪,不是对民族历史的盲目陶醉,而是建立在对民族发展史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坚强信心。他寄望于未来,着眼于当前,十分冷静地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22),“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23)毛泽东的民族自信心,经历了强敌入侵的历史考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强盗疯狂并吞半个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他稳如泰山,指挥若定,满怀信心地预言:“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24)。他还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使中国近代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假如再有二十年的工夫,中国的进步将到何地,不是可以想得到的吗?”(25)还形象地说:“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26)。毛泽东一贯地、系统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温暖着旧时代一颗颗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心,唤起了人民新的觉醒,振奋民族精神。他的民族自信心,也经过了新中国建立后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60年代初,西方的封锁未除,北边的烽烟骤起,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而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27),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28)的大无畏气魄顶住了逆流。毛泽东的坚定信念来自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中华民族正确认识。

历史科学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认识根源。

二、毛泽东揭示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落后、发展缓慢的本质特征及其原因,指明了中国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与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从而为制定革命长远目标、实现现代化,从深层次上埋下了理论基石。

毛泽东在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后,着重考察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现象,加深了对封建制度延续3000年之久的旧中国的认识。他从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中得出周秦封建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29)。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其特征是: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二、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要将收获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奉献给土地所有者;三、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官吏及主要是用来镇压农民的军队;四、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国家(30)。这就大体勾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他还进一步指出:“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31)对这一国情的认识至关重要,影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过程中党所采取的经济、政治政策。毛泽东把它看作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切问题的出发点”(32)。从这个“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着眼,他不断强调批判封建主义,在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强调保护民族工商业,强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坚定不移地把改变我国“一穷二白”作为革命的目标。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明智地提出二个极为重要又未被充分重视的论点。即:一、科学是武器。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33);二、生产力标准。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4)。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是中国长期封建制度留下的两个苦果,一直影响到中国的近代与现代。毛泽东关于科学是武器与生产力标准的论述,就是摘除这两个苦果的对症妙方,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科学事业、提高社会生产力指明了正确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