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2013-01-15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战国时齐、鲁一带的儒生和方士认为,天下最重要的大山有五座,称为五岳,其中又以泰山为最高,居五岳之首。泰山最高,自然离天最近,所以帝王应该登泰山之颠,筑坛祭天,称为“封”;在山南的梁父山辟场地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为了给自己的主张制造历史根据,他们编造了一套上古三王五帝、尧舜禹都曾封禅的传说,据说孔子也承认“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但他认为从西周以后却还没有一位君主有这样的资格。

封禅既然是如此盛事,君主岂有不想一试的?齐国近水楼台,齐桓公被诸侯尊为霸主后,就准备封禅。相国管仲说古来封禅的帝王都是在完成“受命”之后,踌躇满志的桓公却反问道:“我的功绩比起古代‘受命’的君主来又有什么不如?” 管仲见说服不了他,就出了一道难题:“封禅要用【高阝】上的黍,北里的禾,江淮间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还必须出面凤凰、麒麟、嘉谷等各种祥瑞,现在有吗?”大概桓公只顾武功,没有得力的宣传部长和通讯社,一时造不出这么多祥瑞,封禅只得告吹。鲁国的季氏执掌大权后,不知天高地厚,也到泰山去祭天,着实被孔子讥笑了一番。

灭六国后的第三年,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商议封禅典礼。当时天下一统,儒生们自然不敢拿“受命”来压秦始皇了。一些儒生则把这看成显示学问的好机会,于是旁征博引,各不相让,展开了激烈辩论。秦始皇见这批书呆子争个不休,提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干脆不再理会,仿照秦国在雍(今陕西凤翔)祭上帝的方式完成了封禅。儒生们空忙了一场,作用一点没有发挥,好不恼怒。正好秦始皇上泰山途中遇到暴风雨,自然成为儒生们讥讽的内容。十二年后秦朝覆灭,更证明了儒生们的先见之明,秦始皇成了“无德而用事”的典型,封禅也更加显得崇高而伟大了。

帝王们自不必说,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都盼着有机会分享这份荣光,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盛况。公元前一一○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主管天文观测、国家历史和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却未能随行,气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留下遗嘱:“皇上续断绝了千年的传统,到泰山封禅我作为太史不能随行,是命也夫!命也夫!我死后,你一定能继任太史,千万不要忘了我想完成什么著作。”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要没有这次封禅,或许就不会有司马迁发愤著成的《史记》了。

汉武帝以后能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也是屈指可数。分裂割据的君主固然不敢举行封禅,就是统一王朝的皇帝也未必能去得成。因为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中央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皇帝和主要的大臣要离开首都一段时间并非易事。如此大规模的巡游和封禅大典的开支也不是小数,要不是国库充盈就难以负担。耽于安乐的皇帝受不了旅途劳顿,轻易不愿离开宫殿。开国皇帝往往来不及完成这样的盛事,守成的皇帝要没有什么明显的文治武功,大多也不敢做出超越乃父乃祖的事来。何况封禅过的皇帝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未必完满,这也使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们望而却步了。

在进行过封禅的皇帝中,宋真宗大概是最谈不上有什么功业的,但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天书封禅”运动却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四年,史书也有详细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封禅真相的机会。

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一○○八年二月十二日),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

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朕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竹录】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详符》三篇。”朕肃然起敬,想起身回答,神人已不见踪影。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朕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到今天,正好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二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

首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称贺。随后真宗步行到承天门,瞻仰天书,下拜致敬,派二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王旦跪进天书,真宗下拜接受,亲自放在轿子中,引导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只见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跪受后,又命陈尧叟宣读,三幅黄字所写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皇帝又跪奉天书,用帛裹住后放入金匮。群臣在崇政致贺,皇帝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大喝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