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一个真实的康雍乾盛世

2013-01-15

乾隆早年也很勤,但越来越懈怠。而且乾隆爱好太多太杂。他喜欢游山玩水,曾六下江南;他喜欢书法,到处给人题字;又喜欢写诗,有四万多首,是陆游《剑南诗钞》的四倍,赶得上一部《全唐诗》了,从古到今的诗人中,他的诗作是最多的。由于他喜欢玩,游山玩水的诗非常多,政治上的诗很多,另外关于战争、农业收成、降雨、地方风情的诗也很多,其他关于圆明园、香山、避暑山庄的诗更是多的不得了。当然,好多诗只是打油诗,很随意,没有什么诗味,但很有史料价值。

更为让人称奇的是,乾隆似乎不喜欢喝酒。康熙时战争很多,雍正时还有战 争;而乾隆时的战争都是去打别人,如去打安南,打缅甸等等,而且规模都很小。所以乾隆是太平天子,是一个很舒服的皇帝,什么事都没有,国家富足,国库里钱很多,比康熙雍正时多得多。他当了六十年的皇帝,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康熙当了六十一年),而把皇位让给儿子嘉庆之后自己当太上皇,其实是真正的“太上”皇,嘉庆皇帝的大小事都要向他请示,相当于做了六十四年的皇帝。所以也养成了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毛病。

但戴老认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个人的品德道德如何、性格怎样,这还不 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应该从历史的总体的发展来评价他们。相比之下,他们 实行什么样的政策,经济的发展如何,老百姓生活得怎样,统一了没有,老百姓 是不是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才是主要的。至于他冤枉了多少好人,比起全部老 百姓来说还是少数。

和珅反射乾隆的光

清朝在政治上不断创立新的形式和简化手续,军机处、奏折都是康雍乾这个 时期出现的,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 的群体,利益不一样,意见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要把这种种 不一样整合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要不然中央有令不行,根本 无法政令统一。奏折的出现则使许多重要信息可以直达皇帝本人,增加了效率( 以前叫“本”,要经过很多手续才能送到皇帝手里)。在清朝没出现外戚、太监 专权与这有很大关系。清末慈禧太后的出现比较特殊,但她也没像吕后或武则天 那样随便的就将皇帝给废掉了,还是有所顾忌,不能跋扈到那个程度。可以说, 清朝将历史上封建主义的弊端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全部根除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这已经是政治上的成功了。

据史书记载,和珅当过乾隆的替身,是乾隆的贴身侍卫,出身不是很高贵, 但他绝对是知识分子,很能干。他的出现是依靠乾隆这棵大树的庇护,可以说是 皇权的折射,他本身并不发光,他的“光”是从乾隆那里反射出来的,乾隆的“ 光”就是皇权,乾隆的光没有了,他的光也就很快消失了。在集权非常厉害的社 会,主要是人治,缺乏法制,靠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来治理一个国家,他即使再英 明,能了解的事也是有限的,没有法制力量的制约,贪污腐败现象是必然产生的。贪污腐败尤其会在经济发达而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表现得最为严重,而乾隆末年这两个条件正好都具备了。乾隆杀贪官也杀得非常厉害,但最后还是出了和王申这个当时最大的蛀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戴教授说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惩治腐败,威慑的 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封建社会惩治得再厉害,官僚们也 还是能贪污。关键还是变人治为法治,建立起一种监督机制,使人知道什么样的 事自己不该做,让人不敢也不可能贪污。另外,为什么中国康雍乾时大发展,而 后来却没有发展上去呢?为什么外国发展上去了呢?原因很简单,自我封闭,缺 乏交流、眼界狭隘,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国外到底发生了什么,都和英国打起 来了还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康熙对国外的东西很感兴趣,但研究自然科学也 都是在宫廷内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是奇技淫巧,是形而下的东西,比中国的 伦理道德差远了,三纲五常才是真正高尚的东西。现在这种由来已久的闭塞心理 是否还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任何国家民族不与外界交流就不可能 得到发展。了解这一点,以史为鉴,这是事关我们民族利益的大问题,所以,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多大代价也要加入。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